洪坤福
洪坤福(1865年—1945年),世称尪仔福(Ang-á Hok),福建泉州同安县人,交趾陶与剪黏技师。曾随师柯训渡海来台参与北港朝天宫和新港奉天宫重建工程,并定居于今嘉义县新港乡一带授徒,使该地成为台湾交趾陶工艺与寺庙装修工程重镇。在交趾陶工艺方面,以泉州系统手艺和“水彩釉”上色技术,与潮州系统、宝石釉大师叶王并为台湾交趾陶两大系统;在剪黏艺术方面,则与潮州何金龙并称“南何北洪”,为北派宗匠。
洪坤福 Âng Khun-hok | |
---|---|
交趾陶工艺技师 | |
时代 | 台湾日治时期 |
族裔 | 闽南华人 |
信仰 | 台湾民间信仰 |
出身地 | 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 |
别名 | 尪仔福(Ang-á Hok) |
出生 | 1865年 |
生平
编辑洪坤福于1865年生于福建泉州同安县的厦门马銮乡,是柯训的入室弟子。1904年至1906年间,新港奉天宫因两次大地震损毁,在当地士绅林维朝的建议下,洪坤福随师抵台参与修缮工程。[1]北港工程结束后,又转往宜兰罗东妈祖庙(震安宫)工作。1912年,柯训回泉州,由洪坤福打理后续的工作。[2]
在1900年代到1920年代间,洪氏为全台最著名的匠师,工作范围偏布全台,而每到一处即有人向他拜师学艺,其门下八大弟子均来自不同地区。1919年,洪坤福参与大龙峒保安宫的装饰工程[2],以东山门的作品“甘露寺”与西山门陈豆生施作的“凤仪亭”对场(即同场较劲),为保安宫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装饰艺术之一。[3][4]
作品分布
编辑年份 | 县市 | 作品 |
---|---|---|
1910年 | 云林县 | 北港朝天宫 |
1910年~1915年 | 嘉义县 | 新港奉天宫 |
1911年 | 屏东县 | 九如三山国王庙 |
1915年 | 嘉义县 | 朴子配天宫 |
1918年 | 台北市 | 艋舺龙山寺 |
1919年 | 台北市 | 大龙峒保安宫 |
1925年 | 彰化县 | 员林福宁宫 |
台南市 | 台南普济殿 | |
嘉义市 | 九华山地藏庵 | |
台北市 | 台北市孔庙 |
作品特色
编辑洪式作品特色为“重形势、轻细节”,“首重神韵、次求技巧”[5]由于其作品在题材上,多由传统民间流传的神明故事、说书故事中,选择兼具风趣与教化意味的题材[6],因此在画面呈现上,也讲求整体故事冲突张力,而非单尊的作品。不过,在人物造型上,还是能细腻地处理到帽冠、战甲装饰这类小细节。[2]比例修长、身段优雅、表情生动的人物,深具古典戏剧韵味,更是北派特色之一。[6][7]
在用色方面,由于使用“水彩釉”技法,因此可以看到流动的,且深浅有层次的色彩变化;而且在年久褪色后,另外透露出古朴之美,与传统“宝石釉”的透明感大相径庭。[6]
传承谱系
编辑参考[8]:
柯训 | |||||||||||||||||||||||||||||||||||||||||||||||||||||||||||||
洪坤福 | |||||||||||||||||||||||||||||||||||||||||||||||||||||||||||||
梅清云 | 张添发 | 姚自来 | 陈专有 | 陈天乞 | 庄进发 | 江清露 | |||||||||||||||||||||||||||||||||||||||||||||||||||||||
石连池 | 林万有 | ||||||||||||||||||||||||||||||||||||||||||||||||||||||||||||
林再兴 | |||||||||||||||||||||||||||||||||||||||||||||||||||||||||||||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 ^ 李淑卿纂修,《嘉义县志.卷十一.艺术志》,嘉义:嘉义县政府。2009年12月。ISBN 9789860208115 页246
- ^ 2.0 2.1 2.2 2.3 蓝芳兰,〈从庙顶走来的匠师─林再兴交趾陶艺术研究〉,彰化:彰化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年
- ^ 大龙峒保安宫网站 装饰艺术页面介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0年11月7日查阅
- ^ 廖武治,《大龙峒保安宫古迹保存经验》,台北:财团法人台北保安宫,2002年。ISBN 9579870616
- ^ 张家菁、林幸蓉,〈台湾寺庙装饰艺术文化-以剪黏艺术为例〉,《2005永续与文化创意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 ^ 6.0 6.1 6.2 谢译增,〈以台湾交趾陶文化应用于产品设计之研究〉,大同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硕士论文。2009年9月。
- ^ 《嘉义县志.卷十一.艺术志》,页247
- ^ 李纯愉,〈台湾交趾陶艺术及其对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之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在职进修硕士学位班,2003年。页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