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毒鹅膏菌
白毒鹅膏(学名:Amanita verna),又名白毒伞、春生鹅膏,为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的真菌,是致死率极高的毒蕈。大型子实体(即蘑菇)出现在春季,这是它和鳞柄白毒鹅膏生长时间不同之处,后者多出现在夏秋季;它的菌盖、菌柄和菌褶都是白色。
白毒鹅膏菌 | |
---|---|
科学分类 | |
界: | 真菌界 Fungi |
门: |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
纲: | 伞菌纲 Agaricomycetes |
目: | 伞菌目 Agaricales |
科: | 鹅膏菌科 Amanitaceae |
属: | 鹅膏菌属 Amanita |
种: | 白毒鹅膏菌 A. verna
|
二名法 | |
Amanita verna (Bull.: Fr.) Lam.
|
特征
编辑Amanita verna | |
---|---|
真菌形态特征 | |
子实层上有菌褶 | |
蕈伞为凸面 或平坦 | |
子实层自由下垂 | |
有外披的环状蕈柄 | |
孢印白色 | |
菌根真菌 | |
致命 |
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夏季到秋季时,可在阔叶林或针叶林地上发现散生或群生的子实体。全株纯白色,菌盖属中型大小约5~10cm。有膜质菌环、根部有菌托。与一样是剧毒的鳞柄白毒鹅膏菌(Amanita virosa)很相似,但可以在其上滴氢氧化钾溶液会变黄色、菌柄上有鳞片、外型较大来做区别。
毒性
编辑有剧毒,含有致死剂量的α-鹅膏蕈碱。虽然外观和一些可食用的蘑菇外观非常相像,但是食用一口就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险。食用6~24小时之后会出现腹痛、呕吐、下痢等肠胃性毒菌的症状,这些症状大约一天后会消失,但4~7天后会出现更严重的肝脏或肾脏等内脏机能障碍的症状,如黄疸、肝脏肥大、消化器官出血等,如未即时做消化道洗净、血液透析则有可能死亡。由于危险性太高,又难以分辨,一般不建议摘采白色的真菌来食用。
在日本,白毒鹅膏菌与外观同样纯白、同样有剧毒的鳞柄白毒鹅膏菌(A. virosa)以及毒鹅膏(A. phalloides)合称“猛毒菌御三家”。在英语里则称为傻瓜的蘑菇(fool's mushroom)或毁灭天使(Destroying Angel)。
相像的真菌
编辑-
鳞柄白毒鹅膏
与鳞柄白毒鹅膏菌(与毒鹅膏同是剧毒)非常像但菌柄没有鳞片,不过也有不可单以此区别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