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政治
此条目翻译自英语维基百科,需要相关领域的编者协助校对翻译。 |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
精英政治、精英治国、任人唯才、唯才是用或选贤举能(英语:Meritocracy、粤语:唯才主义、拉丁语:I earn、希腊语:κράτος kratos "strength, power")通常是指一种政治哲学思想,主张权力的分配应根据个人之才能与功绩。在这种体系内,个人的上位与进阶是基于其在该领域内的功绩和经考试检定的智慧天赋。[1]
定义
编辑广义上的理论
编辑检测一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精英”,最常见也是最有利的测试方法有可能是以IQ最为标准化成就测验”。[2]在行政意义上,作为政府或其他管理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如工商管理),检测一个人是否是精英,通常是将任命的事物和责任分配给某个人,再根据他们的“优点”,即智能,凭证,和教育,进行评估或考试。
但是,一般的意义上,精英可以指任何形式的管理成就。“功利主义”和“务实”、“精英”这三个词还赋予了一个更广泛的定义,并可能被用来指任何对政府有“裁决或有影响力的教育或有能力的一类人。”[3]与原来的词性相比,这个术语的使用在1958年由迈克尔·杨,将它归类为一个性质。[4]
认为精英在其更广泛的意义上,可以是通用于任何判断物质或者展示其自身优点的行为;这种行为经常被描述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精英教育的支持者不一定同意“绩效”的性质;然而,他们更倾向于认可“绩效”本身应该是一种主要的评估方式。因此,其价值从某个角度来说,很可能已经达到在智力、在心理、生理、教育、职业道德上远超其他普通人的一类人才。
假设一个人的功绩总能起到示范作用,并被人们加以修饰,那么这样的一个人就很有可能变成英雄,换句话来说,示范的作用对于精英的培育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示范的作用是直接影响一个人是否能够成为精英的内在因素,因此掌握和示范性的做一些事情,有利于促进精英的培育,其中最鲜明的例子是亚里士多德,精英相当于亚里士多德的概念是基于贵族或寡头结构,而不是在现代国家的背景。[5][6]
狭义上的理论
编辑虽然精英作为一个术语,是一个相对新造词(1958)。政府基于标准化选拔公职人员考试的概念,最初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作品《论语》连同其他法家《韩非子》和儒家哲学家。
第一个精英选拔制度是在公元前二世纪的汉朝,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务员考试评价官员的“好处”。[7]精英作为一个概念,在17世纪从中国传播到英属印度,然后进入欧洲大陆和美国。[8]
随着儒家文本在启蒙运动中被人们翻译,精英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已到达西方世界,并得到更好的传播和被人们学习,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替代传统的欧洲古代政权的好方法。[9]1881年,美国总统詹姆斯·艾布拉姆·加菲尔德遇刺促使替代美国精英分赃制的形成,1883年,彭德尔顿公务员改革法案通过,规定政府的工作人员应使用竞争性考试来选拔,并在这一基础上授予职位,而不是通过政客或政治背景的内部关系来给予一定的职位。
今天的精英筛选最常见的筛查方式的看这个人是否是专科或者大学学历,但这样的弊端是造成人力资源过剩。由于种种原因,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不完美的精英筛选系统,如缺乏全球统一标准、[10][11]缺乏范围(不包括所有职业和工作流程在内),以及缺乏(有一些贤人永远不会有机会参与,因为费用,这种情况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常有)。[12]
尽管如此,学位在某种角度来说,在缺乏更精确的方法的情况下,是惟一能够得到筛选精英目的一种方式。而教育成为了培养这些人的一种手段。然而,这并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作为精英必须被人们自动授予权力和权威,在这一定程度并不是独立完成的,这才叫真正意义上的“任人唯贤”。
语源
编辑尽管这个概念已经存在了数个世纪,“精英”一词是相对较新。1958年英国政治家和社会学家Michael Young在他的著作中认为“精英政治”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语“好处”的根的组合(从“mereō”意味着“获得”)和古希腊后缀“-cracy”(意思是“权力”、“规则”)[13];精英的崛起,它指的应该是英国统治下的政府支持智力和能力(优点)高于一切。”[14][15][16][17][18]
在Michael Young的这本书中,Michael Young使用第一人称写的这篇文章,并描述战后英国政治的历史与虚构的未来事件的短期(1960年起)和长期(2020年起)。其中“精英”一词的术语就有着明显的负面、消极的含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一些年轻的人们如何合法成为精英的一员,并被统治集团加以利用?[19]
历史与传播
编辑古代:中国
编辑最早的学术共识、行政精英例子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察举和科举考试[20][21][22][23][注 1]。这个制度概念至少的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基于孔子主张的儒家思想[24]。随着西汉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以及隋唐时期创建和流行的科举制度的出现,这一切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庞大的帝国,这种制度被广泛应用,成为政府维护官员复杂网络的必要策略之一[25]。这种制度使得在这个政府机构内,未来的官员可能并不局限于贵族,也有来自农村、无任何政治背景普通百姓。排名是根据人员自身的价值决定的,通过察举来选拔人才,逐渐成为社会流动的关键[25]。三国时代曹魏设立九品中正制,605年被隋文帝创立的科举制度代替。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百科全书》说:
在中国长达3000多年的封建帝国官僚主义统治的年代中,有一个最古老关于任人唯贤制度的例子。这个制度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年,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作为其政治哲学和结构,其中就有包括使用美德和诚信作为衡量精英人才的标尺,并逐渐取代贵族们的官位世袭,从而要求他的官员在行政任命和思想创新的方面上,必须择优选拔。这样的一个管理制度允许任何人通过考试成为一名政府官员,以至于给整个家庭带来财富和荣誉(光宗耀祖),但是由于部分原因以及中国的影响力,第一个欧洲公务员考核制度并不是来源于欧洲,而是由在东印度经营的一家英国公司中产生......公司为防止腐败、偏袒和徇私舞弊,特别雇用和晋升经理作为主考官,全部是通过竞争性考试来选拔员工。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哲学家都主张任人唯贤,其中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册中,公开阐述他的观点,认为最明智的选择应该莫过于是规则本身的选择,也因此统治者尊称“柏拉图是哲学界的国王”[26]。
中世纪:中东地区
编辑在公元632年穆罕默德死后,穆罕默德的家人正忙于他的葬礼。麦地那安萨尔讨论哪些穆斯林应该接替穆罕默德,并继续在运行事业。欧麦尔·本·赫塔卜和 Abu Ubaidah ibn al-Jarrah承诺他们将忠诚于阿布·伯克尔,阿布·伯克尔与安萨和古莱什族很快进行了交接。阿布·伯克尔因此成为第一个在Khalīfatu Rasūli l-Lāh“继任上帝旨意的使者和穆罕默德的接班人”,开始走上了传播伊斯兰教的道路。其中阿布·伯克尔就是靠自身的绩效获取本次选举的。[27][28][29][30]
19世纪:美国
编辑从1828年,美国联邦政府使用猎官制再到1881年美国总统詹姆斯·艾布拉姆·加菲尔德被一个失望的求职者将其暗杀,已经能够证实猎官制的危险。两年后(也就是在1883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了彭德尔顿法案,并将它加以修补,该法案规定,政府的工作人员应使用竞争性考试来选拔,并在这一基础上授予职位,而不是通过政客或政治背景的内部关系来给予一定的职位。这也使得非法解雇或降职的政府雇员不再出于单纯的政治原因。[31]
执行绩效体系和司法体系等相关法律也给美国这个国家创造了美国公务员委员会。[31]在现代美国的精英选拔,总统只可以伸手一定数额的工作岗位,其中必须得到参议院的批准。
社会达尔文主义
编辑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将达尔文进化论中自然选择的思想应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理论。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英国哲学家、作家赫伯特·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不仅对人口发展的生物特征给予解释,但也可以作为人类社会现有的社会制度给予解释。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风行从19世纪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有人认为现代的社会生物学也可归类到社会达尔文主义学派中。“社会达尔文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于1944年初版的著作《美国思想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所以用“社会达尔文主义”一词来指称1944年前的相关思潮是不确切的,但这种用法已被历史学界广泛采用。
社会达尔文主义曾被其拥护者用来为社会不平等、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正名,理由是赫伯特·斯宾塞所说的“适者生存”。至此,赫伯特·斯宾塞对社会和道德机制进化的理解被异化为与其哲学思想相对立的东西。社会达尔文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政治倾向。有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用这一思想说明社会进步和变革的不可避免,也有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人类的退化不可避免。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支持者认为,理论证明了受到社会不平等对待的那一类人往往是精英。达尔文运用他在在生物学领域的成就,十分冒险性地提出他的理论。与其他思想家和理论家不同的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应用阐述了人类野心与不平等关系之间的联系。在他的书中精英教育和社会根本毫无价值(帕尔格雷夫,2012年),哲学家Khen Lampert认为,英才制度下的教育只不过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后现代版本。
互联网
编辑由于人们经常受到互联网在线互动的影响,在身份的匿名方面往往更容易被对方交换到手,线下社会的不平等经常会影响人们转移注意力(包括智力、精力、教育和人格),把他们向着互联网上发泄和传达。这个时候,一个人的性别,种族,宗教和社会地位很容易被混淆,不被理解,导致问题愈演愈烈,最后酿成网络暴力。
自由/开源软件项目
编辑一些比如GNOME基金会、Apache软件基金会、摩斯拉基金会和文档基金会的(开源)组织,都纷纷正式宣称自己是精英教育。[32][33][34][35]
批判
编辑对于精英,已经引起很多人的批评和质疑。其中有人认为“精英”一词原本是一个消极的概念,最主要担忧是“绩效”的定义不清楚。[36]
示例
编辑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Definition of merit. Dictionary.com. [2016-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 ^ Levinson, David; Cookson, Peter W.; Sadovnik, Alan R. Education and Sociology: An Encyclopedia. Taylor & Francis. 2002: 436.
most common definition of meritocracy conceptualizes merit in terms tested competency and ability, and most likely as measured by IQ or standardized achievement tests
- ^ Definition of Meritocracy. Oxford Diction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31).
- ^ Fontana 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 Fontana Press. 1988: 521.
- ^ Aristot. Pol. 2.1261b
- ^ Aristotle, (351 BC) Politics. Book Three Part IV. (Jowett, B., Trans)
- ^ Casey, Wilson. Firsts: Origins of Everyday Thing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Penguin USA. 2009. ISBN 978-1-59257-924-2.
- ^ Kazin, Edwards, and Rothman (2010), 142.
- ^ Schwarz (1996), 229
- ^ What's College For?: The Struggle To Define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Zachary Karabell; ISBN 978-0-465-09152-2
- ^ Journal of College Teaching & Learning – May 2008 Volume 5, Number 5 AACSB Accreditation
- ^ Furlong, Andy; Cartmel, Fred. Higher education and social justice. 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35-22362-6.
- ^ "meritocracy" in the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3 Jul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1).
- ^ Young, Michael. The rise of the meritocracy, 1870-2033: An essay on education and inequality. London: Thames & Hudson. 1958. OCLC 3943639.
- ^ Young, Michael. Down with meritocracy: The man who coined the word four decades ago wishes Tony Blair would stop using it. The Guardian (London). 29 June 2001 [2016-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9).
- ^ Ford, Boris. The Cambridge cultural history of Brita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34. ISBN 978-0-521-42889-7.
- ^ Kamolnick, Paul. The just meritocracy: IQ, class mobility, and American social policy. Westport CT: Praeger. 2005: 87. ISBN 978-0-275-97922-5.
- ^ Best, Shaun. Understanding Social Divisions. London: Sage. 2005: 32. ISBN 978-0-7619-4296-2.
- ^ Young, Michael (1958). p. 11.
- ^ Kazin, Edwards, and Rothman (2010), 142. One of the oldest examples of a merit-based civil service system existed in the imperial bureaucracy of China.
- ^ Tan, Chung; Geng, Yinzheng. India and China: twenty centuries of civilization interaction and vibration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5: 128.
China not only produced the world's first "bureaucracy", but also the world's first "meritocracy".
- ^ Konner, Melvin. Unsettled: an anthropology of the Jews. Viking Compass. 2003: 217.
China is the world's oldest meritocracy.
- ^ Tucker, Mary Evelyn. Touching the Depths of Things: Cultivating Nature in East Asia.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perspectives from the humanities (Harvard Divinity School). 2009: 51.
To staff these institutions, they created the oldest meritocracy in the world, in which government appointments were based on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that drew on the values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 ^ Sienkewicz, Thomas J. Encyclopedia of the Ancient World:. Salem Press. 2003: 434.
Confucius invented the notion that those who govern should so because of merit and not inherited status, setting in motion the crea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bureaucracies open only to those who passed tests.
- ^ 25.0 25.1 Burbank and Cooper (2010), 51.
- ^ Estlund(2003年)
- ^ Azyumardi Azra. Indonesia, Islam, and Democracy: Dynamics in a Global Context. Equinox Publishing (London). 2006: 9. ISBN 9789799988812.
- ^ C. T. R. Hewer; Allan Anderson. Understanding Islam: The First Ten Steps illustrated. Hymns Ancient and Modern Ltd. 2006: 37. ISBN 9780334040323.
- ^ Anheier, Helmut K.; Juergensmeyer, Mark (编). Encyclopedia of Global Studies. SAGE Publications. 2012-03-09: 151. ISBN 9781412994224.
- ^ Claire Alkouatli. Islam illustrated, annotated. Marshall Cavendish. 2007: 44. ISBN 9780761421207.
- ^ 31.0 31.1 Civil Service Reform. Digital History. University of Houston. [2016-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2).
- ^ GNOME基金会——宪章. [2016-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2).
- ^ ASF是如何工作的——Apache软件基金会. [2016-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8).
- ^ 制作摩斯拉浏览器的商业组织. [2016-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0).
- ^ 欢迎来到文檔基金會. [2020-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1).
- ^ Arrow, Bowles and Durlauf — 精英统治和经济上的不平等,(普林斯顿大学,1999)
- ^ Elazar, Daniel Judah. The Jewish polity: Jewish political organization from Biblical times to the present.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5: 127.
- ^ Novak, David. The Jewish social contract: an essay in political theolog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134.
The Sanhedrin were appointed by those who were members when there was a vacancy.
- ^ Levinson, David; Cookson, Peter W.; Sadovnik, lan R. Education and sociology: an encyclopedia. Taylor & Francis. 2002: 436.
拓展阅读
编辑- Burbank, Jane and Cooper, Frederick. (2010). Empires in World History: Power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91-12708-5.
- Estlund, David. (2003). Why Not Epistocrac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Kazin, Michael, Edwards, Rebecca, and Rothman, Adam. (2010). The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Political History Volume 2.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91-12971-1.
- Kett, Joseph F. Merit: The History of a Founding Ideal From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2. ISBN 978-0801451225
- Schwarz, Bill. (1996). The expansion of England: race, ethnicity and cultural history. Psychology Pres. ISBN 0-415-06025-7.
- Khen Lampert, Meritocratic Education and Social Worthlessness, Palgrave-Macmillan, UK, 2012-12-24; ISBN 1137324880
外部链接
编辑- The Meritocracy Party: Equal Opportunity for Every Chil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rganizes volunteers to bootstrap meritocracies in communities across the world.
- Quinion, Michael. World Wide Words: Meritocracy. World Wide Words. 2001-07-21 [2016-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Bent, Nick. Time for a more inclusive and progressive definition of meritocracy. Progress Online. [2016-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