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内视镜胃造瘘术
经皮内视镜胃造瘘[注 1][5]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医学缩写PEG)为一种内视镜造瘘术(Stoma)医学手术专有名词,对于医学手术过程须插管输送液体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医学缩写PN)维持生命所需、肠道受损或食道癌病症等因故吞咽窒碍难行病患,提供借由胃镜将胃造廔管(Fistula)由胃腔拉出至腹壁上,绕道口腔直通胃部方法[6]。相关称呼经皮内视镜造廔、经皮内视镜胃造口、经皮内视镜胃造口术。
经皮内视镜胃造瘘术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 |
---|---|
并发症 | 感染,腹腔积气, 出血, 肠胃穿孔,缓冲垫埋入症候群 |
预后 | 30日内存活率 ~ 5.9%至27%[1][2][3][4]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医学专科 | 胃肠学 |
ICD-9-CM | 43.11 |
历史
编辑1979年6月12日,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大学医院彩虹儿童医院(Rainbow Babies & Children's Hospital, University Hospitals of Cleveland)首次为病患进行经皮内视镜胃造瘘术医术[7] ,1980年首次发表皮内视镜胃造瘘术医术[7],2001年经皮内视镜胃造瘘术医术的细节流程公布[8]。
经皮内视镜胃造瘘术为目前胃造瘘术(gastrostomy)主流方案之一。与开腹胃造瘘术不同之处在于经皮内视镜胃造瘘术无需全身麻醉后再以腹腔镜或剖腹方式将胃造廔管置放至于胃。
术式
编辑经皮内视镜胃造瘘术术手术共分以下种类[9]:
- 牵引法(Pull):将经皮内视镜胃造瘘术导管从胃腔拉出腹壁方法。
- 推进法(Push):将经皮内视镜胃造瘘术导管推出胃腔并推出腹壁方法。
- 导入法(Introducer):固定胃壁后,使用护套或导引导管插入胃造口导管的方法。与牵引法、推进法不同,经皮内视镜胃造瘘术导管不穿过口腔或咽部。
并发症
编辑经皮内视镜胃造瘘术术后可能造成的并发症:
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日本大阪多根綜合醫院》本院接受經皮內視鏡胃造瘻術術後早期死亡案例檢討(当院における内視鏡的胃瘻造設術後の早期死亡症例の検討). 2017年.
- ^ 《日本消化器内視鏡學會雑誌》長者接受經皮內視鏡胃造瘻術(PEG)後檢討(高齢者における経皮内視鏡的胃瘻造設術(PEG)の検討). 2014年. ISSN 0387-1207. doi:10.11280/gee.56.484.
- ^ 《里斯本大學》臨床營養學支持團隊對經皮內視鏡胃造瘻術術後的長期管理(Long-term management of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by a nutritional support team). 2002年. PMID 11884009. doi:10.1054/clnu.2001.0499.
- ^ 《日本老年醫學院雜誌》綜合醫院對經皮內視鏡胃造瘻術術後預後與滿足感調查(総合病院における経皮内視鏡的胃瘻造設術 (PEG) 患者の長期予後と満足感調査). 2002年. ISSN 0300-9173. doi:10.3143/geriatrics.39.639.
- ^ 瘻.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 經皮內視鏡胃造瘻大回合(BCM Gastroenterology Grand Rounds). 《贝勒医学院》. [2010年10月16日检索].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03月03日).
- ^ 7.0 7.1 《美國克利夫蘭大學醫院》無需剖腹手術的胃造瘻術:一種經皮內視鏡技術(Gastrostomy without laparotomy: a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echnique). PMID 6780678. doi:10.1016/S0022-3468(80)80296-X.
- ^ 《美國格林維爾格林維爾醫院》歷史角度:經皮內視鏡胃造瘻術-20年後(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20 years later: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2001年. PMID 11150469. doi:10.1053/jpsu.2001.20058.
- ^ 《醫師病患 Network》內視鏡胃造瘻術分類. [2024-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8).
- ^ 《年齡與老衰》緩衝墊埋入症候群併發腹內敗血症(Buried Bumper Syndrome complicated by intra-abdominal sepsis). 2005年11月. PMID 16267197. doi:10.1093/ageing/afi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