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鹰拳

為振興社傳承主要拳種

金鹰拳,全名五爪金鹰拳,为振兴社传承主要拳种。此拳相传为岳飞训练士兵的拳法,最早在福建一带广为流传,尔后先民来台开垦,遂将此拳传入台湾,并在地生根数百年,为西螺七崁武术之一。

清朝晚期,清廷在台湾已失去维护治安的能力,盗贼四起,并四处抢夺财物。西螺居民为了保卫身家财产,并不受歹人之害。于是将西螺二十五个村庄组织为七个区域的自卫组织,并请来拳师来传授武功,七崁之间守望相助,达到区域联防自保之目的。而金鹰拳便是在这个背景下逐渐在台扎根,当时的西螺一到夜晚,铜锣一敲,家有壮丁者都须出来练拳,尽管白天耕作辛勤。

特色

编辑

相传宋朝有一位将军用一种拳法训练将士让他们短时间内就能够上场杀敌,此将率领的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杀的侵犯的金兵闻风丧胆,此将即是赫赫有名的抗金名岳武穆,我们都称他叫岳飞,据说它有留下一本兵书称为“武穆遗书”,明末姬隆风得此书后依照武穆遗书中记载的内容创造出“形意拳法”,而另有一脉关于岳飞传拳的传说即是台湾西螺当地的“金鹰拳法”,西螺此地传拳都以师傅口传心授,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也没有任何拳谱的流传,传拳的师傅们都跟徒儿说:“我们的拳就是观世音菩萨旁边那只大鹏金翼鸟下凡来传的,那只大鹏金翼鸟就是岳飞。”虽然无任何文献能实证西螺的师傅们所说的真实性,不过形意拳谱上所记载下来的拳理拳法,完全与老师傅们口传心授的金鹰拳不谋而合,唯一的差别在于形意拳打法直进直入,金鹰拳则是侧闪斜打。

金鹰拳拳劲刚猛,把把不离鹰爪,多用擒拿、指戳等,拳掌爪并用;其手法特色大多来自于白鹤拳,常见的防御手法有揉、插、掀、镜、削,脚法也只有直踢、侧踢、撩脚等,故属于经典的南派拳法。动作快慢有序,环环相扣,招招逼人。拳劲强调劲出末梢,步法多用正身一樤马与侧身三角马,步法转换要求进退流利,步法稳定,消闪敏捷,并善用后跃避开对方攻击。身法强调侧身闪躲,柔化以避其刚,上下相连,内外合一,刚柔相济[1],以达到"落地生根,借地力,震身软肢"。

为与凶残土匪性命相博,不是敌死就是我亡,故金鹰拳里毫无多余的花招,攻击力特强,出招便是要敌人重残,甚至取敌小命。故自古传授金鹰拳之师傅皆告诫徒弟们非到生死关头不得任意出手。

套路

编辑

金鹰拳套路分为"揲内"与"揲外","揲内"为基本套路,"揲外"为进阶套路。揲内又分"揲头"与"揲尾",手字旁的揲,代表的是"进手、进足、须进身、手脚齐到法为真"。意思是借由步法的移动,躲避敌人攻击并带动攻击,避实击虚,步法、身法与手法结合为一。揲在台语中也有着修理人的意思,而揲内套路中的揲头与揲尾,便是"从头揲到尾(台语)"也就是把人从头修理到尾。

  • 拳母:拳母、倒退、三角、四门。
  • 揲内:一揲头、一揲尾、二揲头、二揲尾、三揲头、三揲尾、四揲头、四揲尾、五揲头、五揲尾、六揲头、六揲尾、七揲头、七揲尾。
  • 揲外:直路、落马、剪马、走马、逃马、二龙、展翼、踏莲、座莲、采柳、飞足、独座、过肢、走马三角、八宝朝堂、太子过金桥、花拳三套、太祖拳三套、猴拳三套、观音拳等。

另有双刀、铁尺、双锏、双梗、钩镰、矛、枪、戟、钗、钯、木棍、大刀、斩马刀等兵器套路。

延伸阅读

编辑
  1. 程世宝,2006,(拳道-台湾武术),云林县台湾武术Gung Fu文化协会网站,取自[1]
  2. 萧先见,2007,(西螺七崁武术金鹰拳 - 蹀仔拳),(西螺七崁武术金鹰拳 - 杀土匪之实战武术),台湾社区通-台湾武术Gung Fu文化协会,取自[2][永久失效链接]
  3. 林四谋,2003,《振兴社五爪金鹰拳谱》,云林:广兴里振兴宫。
  4. 廖丑,1998,西螺七嵌与台湾开拓史,台北:前卫。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振兴社与金鹰拳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