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爱丽斯 (1961年)
台风爱丽斯(英语:Typhoon Alice,国际编号:6103,联合台风警报中心:05W)为1961年太平洋台风季第6个被命名的热带气旋,亦是少数直接穿过皇家香港天文台总部并引致天文台需要悬挂十号风球的热带气旋之一。爱丽斯于1961年5月16日生成,经过南海中、北部之后,再于5月19日在香港掠过,并给香港造成灾害,两日后进入东海及减弱消散。另外,由天文台发出一号至十号信号只经历16小时35分钟,是史上最短。天文台因爱丽斯吹袭而悬挂的十号风球历时仅2小时30分,成为香港有纪录以来引致天文台悬挂十号风球时数最短的热带气旋,亦是唯一需于5月悬挂十号风球的热带气旋,纪录至今未破。根据实测风力,因为香港境内没有录得飓风[1],所以对于香港是一个不达标的十号风球,最接近香港时强度没有台风级数,只有强烈热带风暴级数。
台风爱丽斯 Typhoon Alice(英文) | |||||||
---|---|---|---|---|---|---|---|
| |||||||
| |||||||
| |||||||
| |||||||
概况 | |||||||
形成日期 | 1961年5月17日 | ||||||
消散日期 | 1961年5月22日 | ||||||
最低气压 | 980 hPa | ||||||
影响 | |||||||
死伤人数 | 英属香港:5死20伤 | ||||||
影响地区 | 菲律宾、英属香港、葡属澳门、中国大陆(华南、华东)、台湾、日本 | ||||||
1961年太平洋台风季的一部分 |
发展过程
编辑一个低压区于5月13日横过菲律宾南部,并于翌日进入南海。两日后,该低压区在南海中部,即在北纬14.5度,东经115度附近的海面增强为热带低气压,及转向西北偏北移动。经多日的进一步增强,它于5月18日增强成台风,被命名为爱丽斯。之后爱丽斯再转向东北偏北移动,掠过南海北部,于5月19日在香港登陆,登陆后随即在广东东部转向东北移动及减弱,两日后从浙江省沿岸进入东海,及后逐渐消散。[2][3]
影响
编辑英属香港
编辑皇家香港天文台于5月18日夏令时间下午4时悬挂一号风球,当时爱丽斯正集结在香港以南约220英里(即约354公里),并以10节(即约每小时18.5公里)速度向北移动。同日下午6时40分,天文台改挂三号风球。随着爱丽斯趋向香港,天文台于5月19日上午5时50分改挂七号风球,再在上午8时35分改挂九号风球。上午9时,天文台已经录得69节(即约每小时128公里)的阵风。后来据雷达观测,天文台预料爱丽斯的风眼将于下午1时左右穿过香港,因而决定在上午10时30分改挂十号风球,历时2小时30分,成为香港二战后有纪录以来,引致天文台悬挂十号风球时数最短的热带气旋。[2]根据实测风力,因为香港境内没有录得飓风,所以对于香港是一个不达标的十号风球,最接近香港时强度没有台风级数,只有强烈热带风暴级数。
其中心在该日正午时分开始穿过港九市区和天文台总部,并录得最低平均海平面气压为每小时981.8百帕斯卡。[4]最初当地吹东风,和录得约43节(即约每小时80公里)的最高持续风速及89节(即约每小时165公里)的最高阵风;[注 1]在下午1时04分开始出现约16分钟的风势平静。[2]正当风眼经过时,天文台在下午1时改挂六号风球,表示转吹西南烈风。在下午4时,天文台再次录得约42节(即约每小时78公里)的持续风速及74节(即约每小时137公里)的阵风。[2]随着爱丽斯远离香港,天文台于下午7时30分改挂三号风球,至翌日上午2时除下所有信号,悬挂总时间只有34小时。[5]
据皇家香港天文台事后统计,共有五人在爱丽斯袭港期间死亡,20人受伤。[6] 另有十艘船只受损,包括一艘远洋轮船及九艘渔船。[7]在风暴下的市区也受影响,在九龙何文田的文华村尤为严重,该处最少有六间村屋倒塌。[8]
葡属澳门
编辑爱丽斯在5月18日至19日期间最接近澳门。从澳门气象台所提供的数据显示,爱丽斯于5月19日趋向香港期间,澳门也开始吹强风,澳门气象台于该日录得的全日平均风速为每小时35公里,而平均海平面气压为995.7百帕斯卡。爱丽斯的环流亦为澳门带来降雨,在5月17日至20日为澳门带来55.8毫米的雨量。
以下是澳门气象台所提供的数据(1961年5月17日-20日):
日期 | 风向[9] | 整日平均风速 (公里/小时)[10] |
平均海平面气压 (百帕斯卡)[11] |
当日雨量 (毫米)[注 2][12] |
---|---|---|---|---|
5月17日 | 东南 | 16 | 1007.0 | 0.0 |
5月18日 | 东 | 13 | 1004.8 | 0.0 |
5月19日 | 西 | 35 | 995.7 | 20.0 |
5月20日 | 西南偏西 | 12 | 1003.3 | 35.8 |
中国大陆
编辑爱丽斯登陆后曾吹袭中国大陆,为该区带来暴雨,但对该区的影响则未见记载。
备注
编辑- ^ 以上换算后的数字是根据1节=1.852公里每小时的原则,再作四舍五入而换算;但从现时天文台提供的官方版本,换算后的最高持续风速和最高阵风却分别为每小时83公里和每小时166公里,数字略有出入。
- ^ 从当日早上9时至翌日早上9时。
热带气旋警告使用纪录
编辑英属香港
编辑皇家香港天文台 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 ||
---|---|---|
上一热带气旋 | 一号风球
|
下一热带气旋 |
台风露娜 | 热带风暴桃丽斯 | |
台风吉蒂 | 三号风球
1961-05-19 19:30-1961-05-20 02:00 |
热带风暴桃丽斯 |
台风奥丽芙 | 六号风球
|
强烈热带风暴奥嘉 |
台风奥丽芙 | 七号风球
|
超强台风温黛 |
台风玛丽 | 九号风球
|
超强台风温黛 |
台风玛丽 | 十号风球
|
超强台风温黛 |
参考资料
编辑- ^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十号飓风信号的台风
- ^ 2.0 2.1 2.2 2.3 台风爱丽斯报告(英文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天文台
- ^ 自一九四六年以来引致天文台发出10号飓风信号的热带气旋路径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天文台
- ^ 4.0 4.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氣象資料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香港天文台警告及信号数据库: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天文台
- ^ 〈历年天灾的回顾〉,页75
- ^ 〈历年天灾的回顾〉,页81
- ^ 〈历年天灾的回顾〉,页89
- ^ 澳门百年气候资讯页:风向(1961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
- ^ 澳门百年气候资讯页:平均风速(1961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
- ^ 澳门百年气候资讯页:海平面气压(1961年),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
- ^ 澳门百年气候资讯页:降水量(1961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
文献
编辑- 〈历年天灾的回顾〉(页56-1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风云可测 ── 香港天文台与社会的变迁》,何佩然著,香港天文台,2003年,ISBN 9622097014
外部连接
编辑- (英文)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826230250/http://metocph.nmci.navy.mil/jtwc.php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首页
- (繁体中文)http://www.cwb.gov.t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央气象局首页
- (日语)http://www.jma.go.jp/jma/index.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日本气象厅首页
- (英文)http://www.pagasa.dost.gov.p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首页
- (繁体中文)http://www.hko.gov.h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天文台首页
- (繁体中文)http://www.smg.gov.m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