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冠𫛚
黑冠𫛚(中国大陆作黑冠𫛚,香港作黑冠鳽,台湾作黑冠麻鹭),又作黑冠虎斑𫛚,俗称地瓜鸟、大笨鸟[2][3][4],台湾话俗称山暗光[5](台罗:suann-àm-kong)。是中型的鹭科鸟类,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及东亚南部,其中大部分地区的种群是不普遍留鸟,只有台湾的种群在近年成为常见的留鸟,[6]另有部分种群会在中国华南、斯里兰卡与海洋东南亚之间迁徙。[1]
黑冠𫛚 | |
---|---|
成体,摄于台湾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
科: | 鹭科 Ardeidae |
属: | 𫛚属 Gorsachius |
种: | 黑冠𫛚 G. melanolophus
|
双名法 | |
Gorsachius melanolophus Raffles, 1822
| |
繁殖区 度冬区
|
特征
编辑本物种身长46~47厘米,[7]翼长23~25厘米,[8]翼展80~85厘米,重量417~450公克。[9]冠羽黑色,背部暗红褐色有黑色横纹,喙基至眼先蓝色,腹面黄褐色带暗色纵斑,脸、颈部、胸部红褐色,飞羽黑色,末端有白斑,脚绿色。幼鸟头顶黑色,羽冠黑色具白斑,背面灰褐色密布灰白色细斑。[8][7]
该物种的羽色及体型具个体差异及地理差异。[10]
分类与分布
编辑此物种由政治家与博物学家斯坦福·莱佛士在苏门答腊发现,并于1822年发表。[11]属鹭科𫛚属,是本属的四个种之一,且为此属唯一处于无危状态的物种。
黑冠𫛚分布范围大致在东洋界内。其繁殖地及留栖地包括华南、台湾、琉球群岛、中南半岛、菲律宾、尼科巴群岛、印度东部和西高止山南部。越冬地包含斯里兰卡、马来半岛、大巽他群岛、哈马黑拉岛及塔劳群岛。[1][10]
在中国,除主要分布于云南、海南、广西外,[12][13]山东青州[14]、浙江温州[15]、江苏徐州[16][17]、广东珠海[18]皆曾有观察记录。香港大屿山有记录[19][20],在丙岗则有繁殖记录[21][22]。在日本分布于八重山群岛的石垣岛、西表岛和黑岛,在四国有记录。韩国亦曾有迷鸟记录。[23]在圣诞岛和帕劳是迷鸟。[1][10]
生态
编辑栖地
编辑黑冠𫛚栖息于潮湿的亚热带森林气候,且偏好靠近溪流等湿地的环境,[24]平地的沼泽到中低海拔的森林都有,分布上限因地而异,在泰国为1200米,在印度东部则高达2300米。[10]
在台湾,由于低海拔地区森林的开发,促使野生动物往山区移动,但平地大量的公园、学校、次生林及荒地的出现,亦重新提供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黑冠𫛚也是其中一员。[25]约莫1990年代至2000年以前,此物种在台湾尚为低海拔山区的稀有留鸟,[26][27][28][29]且生活隐密难以观察,[26]但随着都市绿地的增加,使黑冠𫛚逐渐向平地扩张,现在学校、公园甚至是路上都有可能发现牠的踪迹,目前广泛分布在全岛平地及低海拔地区。[30][29]在都会区绿地内的黑冠𫛚会避开人造物,且偏好栖息于有遮荫之处。[31]
习性
编辑黑冠𫛚是夜行性鸟类,白天常栖息于树上或地面植被中,但也会在晨昏单独、缓慢地于水边、田野觅食。[10][12]以蚯蚓为主食,[32]也捕食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青蛙、蜥蜴,偶尔也会捕食小鱼。[33][24]在台湾有捕食麻雀[34]、鼹鼠[26]、蛇类[35][36]的记录。觅食蚯蚓时,在地面上缓慢行走,以喙刺入土中拔出蚯蚓。[26]
黑冠𫛚遇惊扰时常伫立不动,伸长并扭动颈部[37]或竖起冠羽[7]。在台北都会的观察显示见人而开始走避的距离约为四米(距离依地点而不同)。[38]若过度靠近,则缓慢行走后迅速飞去。繁殖期常于夜间鸣叫不止,鸣声为低沉幽远的“呜、呜、呜”声(求偶),威吓声为粗哑的嗄嗄声。[12]
繁殖
编辑黑冠𫛚繁殖于4至9月(都市黑冠繁殖期有逐渐拉长的迹象),单独或成群在树木上营巢,离地约五米,以树枝和以唾液筑成,[32]交织在树杈间,也会在芦苇丛中筑巢。[10]一夫一妻共同筑巢,并轮流孵卵、育雏,[39]一窝产3~5枚白色有褐色斑点之卵,[10]孵化期28~32天,幼鸟孵化至离巢需32天。[32]有重复使用旧巢位的现象。[40]
据观察,黑冠𫛚在亚成鸟未换羽时即有繁殖能力,且有年长的幼鸟协助成鸟喂养幼鸟的行为。[33]在台北都会的观察研究显示黑冠𫛚的繁殖成功率、孵化率及幼雏存活率皆高于九成。[6]
迁徙
编辑黑冠𫛚的迁移性尚未有详细调查,在许多地方都有同时为留鸟和候鸟的纪录,此物种的生活型态可能为部分迁移,但仍有待更多证据。印度、缅甸和泰国的种群在秋季经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地南迁至苏门答腊、爪哇和婆罗洲岛。[10]
保育
编辑目前黑冠𫛚的成熟个体数约为1300至13000只。[1]由于栖地丧失,许多地区的种群很脆弱,黑冠𫛚的的种群、求偶、生活方式都未有详细的研究,使保育行动有所障碍。[10]
由于分布范围大,在《濒临绝种野生动物红色名录》中列入无危物种;种群趋势未有详细数据,但减少速度应未达到门槛。此物种在1988曾被列入接近受胁物种。[1]
在日本,黑冠𫛚属于接近受胁物种。
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BirdLife International. Gorsachius melanoloph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2016-10-01].
- ^ 高维奇. 我是大笨鳥 不是夜鷹!. 台湾动物新闻网. 中华民国保护动物协会. 2017-05-27 [2017-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2) (中文(台湾)).
- ^ 黑冠麻鷺極度擴張 生態隱憂. 人间福报. 2019-05-27.
- ^ 黑冠麻鷺超親民,綽號叫「這是什麼鳥」. 更生新闻网.
- ^ 姚正得; 廖焕彰; 林政辉; 罗一景. 機場及周邊地區常見鳥類圖鑑. 行政院农委会特有生物保育中心. 2008: 31. ISBN 978-986-01-4904-3.
- ^ 6.0 6.1 许嘉玮. 都市黑冠麻鷺巢位選擇 (PDF) (硕士论文). 国立台湾大学生物资源暨农学院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 2020 [2023-02-06]. doi:10.6342/NTU20200138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7-15).
- ^ 7.0 7.1 7.2 杨秀英等. 台灣野鳥圖鑑. 台湾野鸟信息社. 1991. ISBN 9579578001.
- ^ 8.0 8.1 颜重威. 台灣的野生鳥類(一)留鳥. 度假. 1997. ISBN 9789576230219.
- ^ Gorsachius melanolophus (Raffles, 1822) Species. India Biodiversity Portal. [2022-11-13] (英语).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Malayan Night-Heron. HeronConservation. [2022-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5).
- ^ Raffles, Thomas. Descriptive Catalogue of a Zoological Collection, made on account of 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 in the Island of Sumatra and its Vicinity, under the Direction of Sir Thomas Stamford Raffles, Lieutenant-Governor of Fort Marlborough; with addi. Transactions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 1821, 13: 239-274.
- ^ 12.0 12.1 12.2 MacKinnon, John; Phillipps, Karen. A Field Guide to the Birds of China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36. ISBN 978-0-1985-4940-6.
- ^ 赵正阶. 中國鳥類志 上卷(非雀形目).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ISBN 9579578001.
- ^ 伊剑锋; 刘威; 韩连生; 耿超; 韩其喜. 山东青州发现黑冠鳽. 动物学杂志. 2019, 54 (4): 609-610 [2023-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8).
- ^ 温州市洞头区委宣传部. 越冬候鸟陆续抵达,洞头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冠鳽. 今日头条. 2020-11-13 [2022-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4).
- ^ 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徐州首现新鸟种--黑冠鳽属江苏首例_政务信息. zrzy.jiangsu.gov.cn. 2022-06-13 [2022-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2).
- ^ 濒危鸟类黑冠鳽现身徐州. 徐州日报. 2022-06-07 [2022-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2).
- ^ 广东省林业局. [珠海] 首次记录到黑冠鳽. lyj.gd.gov.cn. 2022-05-09 [2022-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2).
- ^ 環保團體聯合要求先落實大嶼山保育措施 附錄一-在大嶼山不同地區具重要保育價值的物種/生境 (PDF). 2016-04-08 [2022-10-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5-27).
- ^ 香港观鸟会. 【大嶼山的神秘鷺鳥 ── 黑冠鳽】. facebook. 2022-09-26 [2022-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8) (中文(繁体)).
- ^ 丙崗建豪宅勢趕絕黑冠鳽. 东方日报. 2011-05-26 [2022-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3).
- ^ 丙崗 Ping Kong. 香港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HKBIS. [2022-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2) (英语).
- ^ Kang, Jung-Hoon; Bing, Gi-Chang; Kim, Sung-Hyun; Han, Sung-Woo; Rhim, Shin-Jae; Oh, Dong-Se; Paek, Woon-Kee. First Record of the Malayan Night Heron (Gorsachius melanolophus) in Korea. 한국조류학회지. 2008-05, 15 (1) [2023-02-06]. ISSN 1225-917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5) (韩语).
- ^ 24.0 24.1 Kazuto KAWAKAMI; Masaki FUJITA; Motohiro HASEGAWA; Hiroshi MAKIHARA. 日本南部八重山群岛黑冠鳽的食性分析. Chinese Birds. 2011-08, (2) [2023-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4).
- ^ 林承勋. 都市新住民: 黑冠麻鷺、領角鴞與牠們的夥伴 (硕士论文). 国立台湾大学. 2020 [2023-02-06]. doi:10.6342/NTU20200415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9).
- ^ 26.0 26.1 26.2 26.3 张育诚; 洪江波; 谢宗宇; 林世忠. 從臉書影像資料探知鳥類捕食之小獸類. 自然保育季刊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2018-06, (102): 21-23 [202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6) (中文(繁体)).
- ^ 锺兆晋. 沉靜殺手—論黑冠麻鷺對校園生態的影響. www.sdec.ntpc.edu.tw. [2022-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31).
- ^ 【民報】讓鳥事變好事 全民「通緝」黑冠麻鷺. www.peoplemedia.tw. 2016-06-29 [2022-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2) (中文(台湾)).
- ^ 29.0 29.1 刘亭雅. 黑冠麻鷺. 台湾环境信息协会. [2021-08-05] (中文(台湾)).
- ^ 樹木增 森林性鳥類黑冠麻鷺移居屏東都市. 大纪元. 2009-03-10 [2023-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7).
- ^ 张晋嘉. 以系統性調查及公民科學探討都市黑冠麻鷺棲地偏好 (硕士论文). 国立台湾大学生物资源暨农学院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 2021. doi:10.6342/NTU202103908.
- ^ 32.0 32.1 32.2 沈瑞琛. 黑冠麻鷺棲息分布及繁殖生物學之初探. 台湾省立博物馆年刊. 1996-12-01, 39: 183-199 [2023-02-06]. doi:10.6548/ATMB.199612_39.0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7).
- ^ 33.0 33.1 CHUAN-CHIUNG CHANG. Malayan Night Heron Gorsachius melanolophus breeding in immature plumage (PDF). Forktail. 2000, 16: 167-168 [2022-10-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7-16).
- ^ ETtoday. 臨死表情全都錄! 台攝影師拍下黑冠麻鷺吃麻雀瞬間. ETtoday生活新闻 (ETtoday新闻云). 2015-05-22 [2022-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8).
- ^ 黑冠麻鷺也吃蛇. 2016-08-05 [2022-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7).
- ^ 庄哲权. 黑冠麻鷺吃小蛇 鳥友大驚. 中国时报. 2016-11-10 [2022-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4) (中文(台湾)).
- ^ 王惠姿; 周大庆. 台灣賞鳥地圖. 晨星. 1999. ISBN 9789575837433.
- ^ 臺大校園黑冠麻鷺之族群調查與行為生態研究 (PDF) (报告). [2023-02-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7-16).
- ^ 姚正得; 林良恭; 尤少彬. 黑冠麻鷺之生殖自然史初探 (PDF). 生物科学. 2000, 43 (1): 11 [2023-02-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03).
- ^ 姚正得. 台灣中部地區黑冠麻鷺之生殖生態 (硕士论文). 东海大学生物学系. 2002.
外部链接
编辑- 國際鳥盟物種概要說明書. [2023-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9).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2014-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8).
- Gorsachius melanolophus (Raffles, 1822) 黑冠麻鷺. 台湾生物多样性信息入口网. [2023-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6).
- 黑冠麻鷺,公民科學的第一哩「鷺」. PanSci 泛科学.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