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Chu Tse-tien/对中文维基百科的批评

为避免疑惑,特建立此页面。

不针对任何具体个人的声明

编辑

曾有人认为当我说“中文维基百科如何如何”时,其实是在暗指我所回复之人如何如何。请千万不要误会,如果我认为任何具体个人如何如何,我便会直接说出来,完全不会去绕弯暗指。因此当我说“中文维基百科如何如何”时,请千万不要以为我在说您,它一定是完全不针对任何具体个人。如果要针对具体个人或者部分人的具体行为,我一定会明确地指出(下方就有)。

针对可能的 whataboutism 的回应

编辑

“你说中文维基百科如何如何,那英文维基百科就是‘天堂’了么?”

当我批评中文维基百科的时候,没有任何暗指其他语言的维基百科是“天堂”的意思。但我也没有必要在批评中文维基百科的时候连带着把所有的维基百科都批判一番。不过,为避免疑惑,以免诸位认为我只是对中文维基百科看不顺眼,我在这里先把其他语言的维基百科也批判一番。

1. 有一些语言的维基百科编辑任何词条后都需要经过审批才能生效。我记得起码多年前的德文维基是这样,现在好像不是了(这是好的),如今俄文维基又是如此。编辑需要审批才能生效,无疑会劝阻有意愿编写者的动力,长此以往,这一语种的词条的数量和内容深度(粗略地理解便是长度)肯定会受影响。德文维基百科如今很多词条至今还是相较于英文词条简略而粗陋,便是一个例证。

2. 日文维基百科的很多条目既不做右侧信息框(或者没有很丰富的信息框),也不做各种图表(很多资料是可以整理成原创图表的,而这类的统计、整理,并不算做“原创研究”),就是大段大段(段倒不一定很大)的平文本描述,像是在看 TXT 格式的网路小说,体验非常不好。

3. 英文维基百科执意推崇笨引号,给出的两条理由就是完全的胡扯——它说弃用 smart quotes 的第一条原因是因为 IE 浏览器在页面上搜寻时不能够很好地处理 smart quotes 和 dumb quotes 混用的情况,会理解为不同的关键字。但却刻意忽视了诸多搜索引擎都对被 dumb quotes 包起来的部分定义为“一字都不能差”的强制性关键字。如果说考量到 IE 上页面搜寻的不友好是为了方便入门用户不至于在页面上搜寻不到所有的结果,那为什么不考量一下同样作为入门用户,在复制了一段含有被 dumb quotes 包裹起来的文段到搜索引擎中去搜寻时,会收到更少的相关结果的这一问题?

英文维基的风格指南中对推崇笨引号的另一理由是:使用 smart quotes 的话,不同的编者编辑来编辑去可能会造成混乱。这又是彻头彻尾的胡扯。使用 smart quotes, 再怎么编辑来编辑去,最多也就造成文本上的混乱(也即比如一段引文被两个前引号或者两个后引号包裹或后引号在前、前引号在后等等),这是很容易发现并可以很轻松修改的。而使用 dumb quotes, 由于无论是 " 还是 ' 都被用于各种程式语言的代码中,也被用于 MediaWiki 所支援的 HTML/CSS 代码中,因此不当的“编辑来编辑去”所造成的潜在风险反而更大——无论是错误地将本身不是代码的内容包入到代码中,还是提前结束了代码段等。

英文维基最后辩称,smart quotes 不好打出。这更是彻头彻尾的谎言。作为一个又是追求区分 hyphen, en dash, 和 em dash 又是要求在恰当场合加入 non-breaking space 的风格指南(这些都是好的!),竟也能将 smart quotes 不好打出作为一条原因,也真是令人笑掉大牙了。倘若真的觉得不好打出、容易引起编辑混乱等云云,何不也像 non-breaking space 一样,给它创建个 template? 连 ca. 都有 template, 连 et al. 都不让直接打的如此细致入微的英文维基百科,唯独嫌 smart quotes 太难打出而选择使用 dumb quotes, 实在是……

除此之外英文维基可以批判的地方还有太多,包括但不限于一些有足够知名度的条目的内容乃至行文的水准常年很低,或者部分人文学科的部分条目(也包括部分自然学科的)在某些 agenda 的影响下最近几年来被翻修得非常偏颇等等。

如此种种,要列其实还能列出很多,因此请万勿再提“✕✕语言的维基百科就是‘天堂’么”的说辞。

另,总有人揪着我用过“✕✕”一词不放,说我称别人为“✕✕”是侮辱了对方。恕我直言,先不去说“称他人为‘✕✕’构成对他人的侮辱”是否成立,但动辄以 whataboutsim 回应别人的,起码在我看来,是最典型的“✕✕”特征,也是我脱口而出“✕✕”的直接原因。

正文

编辑

“善意”≠“友善”;“友善”≠“咬文嚼字地指称他人不友善”

编辑

维基百科的原则是假定善意 (good faith), 而非假定友善(让我们姑且译作 ‘good manners’)。然而有一定数量的中文维基百科编者望文生义地理解汉字“善意”二字(也间接证明了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好的翻译),将其理解为“友善”。这样的理解其实是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偏差的。——当然,也有相当数量的中文维基百科编者正确地理解了这一词,并且中文维基百科词条的“善意”一词的解释也是正确的,也即:(假定)某人所作出的某行为不是为了搞破坏

在一部分编辑者错误地理解“善意”(good faith) 的意思后,再结合“文明”等原则,于是便在维基百科上做起了语言警察,从而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文维基百科的部分编者开始开展“如何拐着弯骂人”的竞赛。除却公认的侮辱性词汇之外,部分编者今天指责 A 冒犯,明天指责 B 伤害尊严云云,在被他人指称“✕✕✕”(having a heart made of glass) 的时候,又将“✕✕✕”指为冒犯。这样就会造就出什么后果呢?就会造就出有人“友善”地问:您是不是需要去看心理医生?于是进而再次指控:“问他人是否需要看心理医生,暗指他人有心理疾病,也是冒犯”。

如此下去到了什么程度呢?我观察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一些人开始用旁引的方式来骂人了,比如说某人“有如✕✕”,这其中的“✕✕”是一个虚构人物。我一点开“✕✕”的词条,好家伙,对“✕✕”的描述,倘若被那位称别人“有如✕✕”的人直接复制粘贴到评论区,估计对方会被“冒犯”到心跳都停止。

这种恶臭的习俗在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群体里就存在且长期存在,以各种掉书袋式地拐着弯骂人为荣。中文维基百科是鼓励大家都这样说话么?(当然我之前就说过,别整天“阁下”来“阁下”去的,还互发什么这个勋章那个勋章的,整这些东西对提升中文维基百科词条的内容质量并无任何益处。——必须解释:有鉴于我前不久也收到了别人给我的一个什么勋章,因此必须特别说明,这里完全没有反对或者批判那个人的给我勋章的这一行为的意思,我所表达的是,对于这样的行为我认为它们没有帮助。)

友善不是让你(此处的“你”非特指,不要再总是代入地说我暗指谁谁谁了)上纲上线地分析别人说的每一句话的语气如何、背后所指如何(背后所指,人家都没说,你就给人家下定论了?),然后充当语言警察。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像上面一样,让大家都像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一样养成说话不直说去拐弯抹角的恶臭风气。

无奖竞猜——

  • “这位托利党议员是个恐同的、种族主义的、仇女的人渣”和
  • “这位托利党议员公然撒谎”

这两句话,哪一句是必须收回不然就会被驱逐出国会的?

没错,是第二句。因为第一句是别人的“个人观点”(没错),而第二句是对他人的指控。说谎与没说谎,是一种行为,是可以判定的,但“恐同的”、“种族主义的”、“仇女的”均是形容词,A 认为 B 恐同,B 可以反驳,也可以不反驳,因为那是 A 自己的观点。A 和 B 对于如何是“恐同”的定义也完全可以不一样。A 说 B 恐同,这其中并不涉及 A 指 B 做了什么事情。每个人对“人渣”的定义也有不同,因此第一句是其个人观点。

当然,第一句如果说成“这位托利党议员是个迫害同性恋的、迫害少数族裔的、迫害女性的强奸犯”,则性质就完全变了,就涉及了四项针对“这位托利党议员”的既往行为的指控。

或者这么说,若 A 说:B 一看就是一个强奸犯。——这样说有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它涉及了 A 对 B 犯有重罪的指控。但若 A 说:B 这家伙一看就长着一张强奸犯的脸。则是没问题的,因为对于什么样的脸是“强奸犯的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义,A 认为 B 长着“一张强奸犯的脸”,完全属于 A 的个人观点,并不涉及对 B 的既往行为的任何指控。

动辄挥舞原则、方针的大棒,并无助于改善条目的质量

编辑

必须需要承认,中文维基百科的很多条目的内容以及行文的质量很差。(反 Whataboutism: 我前面就说了,英文维基百科里也有一些条目常年地质量差。)明眼人都能够看出来的一些不中立的描述、一些春秋笔法,比比皆是(比如上方我提到的“有如✕✕之人”的那个“✕✕”的词条,点开一看,好家伙,大段大段的主观描述不说,全文还只有一个脚注——然而它却神奇地一直存在)。然而直接挂上个警示模板走人或者进行回退或者更甚之直接删除条目,就是好的做法吗?

一些条目,开头挂上好几个警示模板、章节里挂上警示模板,整个页面没几行字,警示模板反而占了大块,造成观感极差(也有谣传说会延后 Google Search 的收录——实验证明或许可能,因为有些内容采用 Startpage 搜寻可以搜到,而 Google 却没有,有鉴于 Startpage 使用了 Google 的 API, 因此可以侧面证明 Google 有意筛除了一些结果)。一些编者,若查其编著记录,竟然删减、回退的内容要远多于添加的。这就造成什么问题呢?中文作为这个世界上母语者人数最多的语言,很多词条相较于英文版的完善度却很低,有时甚至空空如也(在有条目的情况下,就不去说一些以关注度不足为由给删掉的了)。我这里说的相较,并非是指某一譬如西方发生的事件,其中文词条的完善度很低,而是指譬如同为针对一场选举的记录,过去几届中华民国总统选举的词条,就明显不如英文维基中对甚至不是英语母语国家的选举的词条(比如德国、瑞典的选举)的记叙完善度高,更不必说远不如发生在英语母语国家的选举了。这只是一个方面的一个例子,而有着其他的更多例子都是如此。(比如影视剧方面,英文维基百科上的很多英文的影视剧的词条做得是非常非常详尽的,如果是电视剧的话,每一集的剧情梗概都有,而对应到中文维基上来,很多汉语的影视剧的词条往往也是空空如也。——这当然或许是因为诸位都很忙、懒得给可能本身就不好看的影视剧去写剧情简介的原因,但有没有可能是过度地援引了部分方针指引,导致有些正好闲的没事干又愿意贡献的人望而生畏了呢?)

“关注度不足”也是常见的一个删除条目的理由。然而真的关注度不足吗?连“编程随想”这样的条目竟然在既往都能四次被提请删除,抛去部分人可能是出于政治立场刻意援引方针指引之外,还是有很多条目确实是出于诸位的真正的不加引号的善意而援引这一政策删除的。

中英文维基百科的方针指引基本上是一致的,然而在英文那边,尽管同样有这些政策,我依旧能够从很多词条中读到很多有趣的甚至堪称 anecdotes 的细节,在中文维基,读得到吗?没有的话,我敢加吗?想想可能招致的生者传记、比重、关注度、原创研究等等的诸多大棒,也就没有兴趣去加了。

最令人扫兴的是,我发现有些人除了会援引(并曲解)这些方针指引外(在曲解时的延展、联想能力无限,在另外的场合又变得马上无法理解最基本的中文修辞),甚至连最基本的词条编写都不是很熟练,自己的行文可以被扣模板的地方也有很多(甚至直接在正文中加入来源中没有的对他人的重罪 (indictable offence) 指控)。然而,我说句中文维基就是个修罗场,还要被指控我有侮辱他人的言下之意。这种完全是其自行理解的“言下之意”,也成了我的罪过了?

中文维基,说句实话,真的是我见过的最爱援引方针指引并挂警示模板的维基。甚至很难见到开头没有被挂模板条目。然而这并没有让中文维基成为整个维基百科上内容最严谨、编修最精湛的百科,不中立、春秋笔法的地方仍旧很常见不说,还让很多条目处于半荒废的无法阅读的状态。

(想到再来补充、完善。)

正文之外

编辑

善于担当语言警察的人,总是非常熟悉他们那一套,然而自己有时也难免激动,说出些快人快语来,再趁着大家没有察觉之际偷偷删掉。——删掉倒也没什么。只是这些人从不反思担当语言警察的这一行径。

长此以往,中文维基迟早会沦落到说个“张三那家伙”都会被指不敬的地步。甚至已经到了而且有所超越,因为已经开始维护虚拟主体的“声誉”了。能说什么呢?只能说,非常尊敬的中文维基百科,终于走到了今天,这当然都是拜诸位的善意所赐。

此外,中文维基百科的很多条目的中立性乃至有效性都实在难以令人……。就比如怀旧词条,点开一看一读,吓得我赶紧关了标签页,因为在那里,怀旧被描述成了似乎是一种十恶不赦的犯罪。惊慌之余,赶紧查了查所在地的法律,发现确实没有任何法条将怀旧列为犯罪,这才放下心来。

还有反共主义的词条,简直给写成了“反反共主义”,但是整体水准又太低,属于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的堆叠。而且连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有搞明白,那就是,“反共主义”不是“反对中国共产党”或“反对✕✕(地名)共产党”,而是“反对共产主义”。然而整篇条目里,对“反对共产主义”这一主旨的描述极为有限,却花了大量的篇幅说一些不相干的东西给共产主义和各地的共产党洗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