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Chu Tse-tien/對中文維基百科的批評

為避免疑惑,特建立此頁面。

不針對任何具體個人的聲明

編輯

曾有人認為當我說「中文維基百科如何如何」時,其實是在暗指我所回復之人如何如何。請千萬不要誤會,如果我認為任何具體個人如何如何,我便會直接說出來,完全不會去繞彎暗指。因此當我說「中文維基百科如何如何」時,請千萬不要以為我在說您,它一定是完全不針對任何具體個人。如果要針對具體個人或者部分人的具體行為,我一定會明確地指出(下方就有)。

針對可能的 whataboutism 的回應

編輯

「你說中文維基百科如何如何,那英文維基百科就是『天堂』了麼?」

當我批評中文維基百科的時候,沒有任何暗指其他語言的維基百科是「天堂」的意思。但我也沒有必要在批評中文維基百科的時候連帶著把所有的維基百科都批判一番。不過,為避免疑惑,以免諸位認為我只是對中文維基百科看不順眼,我在這裡先把其他語言的維基百科也批判一番。

1. 有一些語言的維基百科編輯任何詞條後都需要經過審批才能生效。我記得起碼多年前的德文維基是這樣,現在好像不是了(這是好的),如今俄文維基又是如此。編輯需要審批才能生效,無疑會勸阻有意願編寫者的動力,長此以往,這一語種的詞條的數量和內容深度(粗略地理解便是長度)肯定會受影響。德文維基百科如今很多詞條至今還是相較於英文詞條簡略而粗陋,便是一個例證。

2. 日文維基百科的很多條目既不做右側信息框(或者沒有很豐富的信息框),也不做各種圖表(很多資料是可以整理成原創圖表的,而這類的統計、整理,並不算做「原創研究」),就是大段大段(段倒不一定很大)的平文本描述,像是在看 TXT 格式的網路小說,體驗非常不好。

3. 英文維基百科執意推崇笨引號,給出的兩條理由就是完全的胡扯——它說棄用 smart quotes 的第一條原因是因為 IE 瀏覽器在頁面上搜尋時不能夠很好地處理 smart quotes 和 dumb quotes 混用的情況,會理解為不同的關鍵字。但卻刻意忽視了諸多搜尋引擎都對被 dumb quotes 包起來的部分定義為「一字都不能差」的強制性關鍵字。如果說考量到 IE 上頁面搜尋的不友好是為了方便入門用戶不至於在頁面上搜尋不到所有的結果,那為什麼不考量一下同樣作為入門用戶,在複製了一段含有被 dumb quotes 包裹起來的文段到搜尋引擎中去搜尋時,會收到更少的相關結果的這一問題?

英文維基的風格指南中對推崇笨引號的另一理由是:使用 smart quotes 的話,不同的編者編輯來編輯去可能會造成混亂。這又是徹頭徹尾的胡扯。使用 smart quotes, 再怎麼編輯來編輯去,最多也就造成文本上的混亂(也即比如一段引文被兩個前引號或者兩個後引號包裹或後引號在前、前引號在後等等),這是很容易發現並可以很輕鬆修改的。而使用 dumb quotes, 由於無論是 " 還是 ' 都被用於各種程式語言的代碼中,也被用於 MediaWiki 所支援的 HTML/CSS 代碼中,因此不當的「編輯來編輯去」所造成的潛在風險反而更大——無論是錯誤地將本身不是代碼的內容包入到代碼中,還是提前結束了代碼段等。

英文維基最後辯稱,smart quotes 不好打出。這更是徹頭徹尾的謊言。作為一個又是追求區分 hyphen, en dash, 和 em dash 又是要求在恰當場合加入 non-breaking space 的風格指南(這些都是好的!),竟也能將 smart quotes 不好打出作為一條原因,也真是令人笑掉大牙了。倘若真的覺得不好打出、容易引起編輯混亂等云云,何不也像 non-breaking space 一樣,給它創建個 template? 連 ca. 都有 template, 連 et al. 都不讓直接打的如此細緻入微的英文維基百科,唯獨嫌 smart quotes 太難打出而選擇使用 dumb quotes, 實在是……

除此之外英文維基可以批判的地方還有太多,包括但不限於一些有足夠知名度的條目的內容乃至行文的水準常年很低,或者部分人文學科的部分條目(也包括部分自然學科的)在某些 agenda 的影響下最近幾年來被翻修得非常偏頗等等。

如此種種,要列其實還能列出很多,因此請萬勿再提「✕✕語言的維基百科就是『天堂』麼」的說辭。

另,總有人揪著我用過「✕✕」一詞不放,說我稱別人為「✕✕」是侮辱了對方。恕我直言,先不去說「稱他人為『✕✕』構成對他人的侮辱」是否成立,但動輒以 whataboutsim 回應別人的,起碼在我看來,是最典型的「✕✕」特徵,也是我脫口而出「✕✕」的直接原因。

正文

編輯

「善意」≠「友善」;「友善」≠「咬文嚼字地指稱他人不友善」

編輯

維基百科的原則是假定善意 (good faith), 而非假定友善(讓我們姑且譯作 『good manners』)。然而有一定數量的中文維基百科編者望文生義地理解漢字「善意」二字(也間接證明了這似乎並不是一個好的翻譯),將其理解為「友善」。這樣的理解其實是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偏差的。——當然,也有相當數量的中文維基百科編者正確地理解了這一詞,並且中文維基百科詞條的「善意」一詞的解釋也是正確的,也即:(假定)某人所作出的某行為不是為了搞破壞

在一部分編輯者錯誤地理解「善意」(good faith) 的意思後,再結合「文明」等原則,於是便在維基百科上做起了語言警察,從而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文維基百科的部分編者開始開展「如何拐著彎罵人」的競賽。除卻公認的侮辱性詞彙之外,部分編者今天指責 A 冒犯,明天指責 B 傷害尊嚴云云,在被他人指稱「✕✕✕」(having a heart made of glass) 的時候,又將「✕✕✕」指為冒犯。這樣就會造就出什麼後果呢?就會造就出有人「友善」地問:您是不是需要去看心理醫生?於是進而再次指控:「問他人是否需要看心理醫生,暗指他人有心理疾病,也是冒犯」。

如此下去到了什麼程度呢?我觀察到,現在已經發展到一些人開始用旁引的方式來罵人了,比如說某人「有如✕✕」,這其中的「✕✕」是一個虛構人物。我一點開「✕✕」的詞條,好傢夥,對「✕✕」的描述,倘若被那位稱別人「有如✕✕」的人直接複製粘貼到評論區,估計對方會被「冒犯」到心跳都停止。

這種惡臭的習俗在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群體裡就存在且長期存在,以各種掉書袋式地拐著彎罵人為榮。中文維基百科是鼓勵大家都這樣說話麼?(當然我之前就說過,別整天「閣下」來「閣下」去的,還互發什麼這個勳章那個勳章的,整這些東西對提升中文維基百科詞條的內容質量並無任何益處。——必須解釋:有鑑於我前不久也收到了別人給我的一個什麼勳章,因此必須特別說明,這裡完全沒有反對或者批判那個人的給我勳章的這一行為的意思,我所表達的是,對於這樣的行為我認為它們沒有幫助。)

友善不是讓你(此處的「你」非特指,不要再總是代入地說我暗指誰誰誰了)上綱上線地分析別人說的每一句話的語氣如何、背後所指如何(背後所指,人家都沒說,你就給人家下定論了?),然後充當語言警察。這樣做的後果只能是像上面一樣,讓大家都像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一樣養成說話不直說去拐彎抹角的惡臭風氣。

無獎競猜——

  • 「這位托利黨議員是個恐同的、種族主義的、仇女的人渣」和
  • 「這位托利黨議員公然撒謊」

這兩句話,哪一句是必須收回不然就會被驅逐出國會的?

沒錯,是第二句。因為第一句是別人的「個人觀點」(沒錯),而第二句是對他人的指控。說謊與沒說謊,是一種行為,是可以判定的,但「恐同的」、「種族主義的」、「仇女的」均是形容詞,A 認為 B 恐同,B 可以反駁,也可以不反駁,因為那是 A 自己的觀點。A 和 B 對於如何是「恐同」的定義也完全可以不一樣。A 說 B 恐同,這其中並不涉及 A 指 B 做了什麼事情。每個人對「人渣」的定義也有不同,因此第一句是其個人觀點。

當然,第一句如果說成「這位托利黨議員是個迫害同性戀的、迫害少數族裔的、迫害女性的強姦犯」,則性質就完全變了,就涉及了四項針對「這位托利黨議員」的既往行為的指控。

或者這麼說,若 A 說:B 一看就是一個強姦犯。——這樣說有非常嚴重的問題,因為它涉及了 A 對 B 犯有重罪的指控。但若 A 說:B 這傢伙一看就長著一張強姦犯的臉。則是沒問題的,因為對於什麼樣的臉是「強姦犯的臉」,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義,A 認為 B 長著「一張強姦犯的臉」,完全屬於 A 的個人觀點,並不涉及對 B 的既往行為的任何指控。

動輒揮舞原則、方針的大棒,並無助於改善條目的質量

編輯

必須需要承認,中文維基百科的很多條目的內容以及行文的質量很差。(反 Whataboutism: 我前面就說了,英文維基百科裡也有一些條目常年地質量差。)明眼人都能夠看出來的一些不中立的描述、一些春秋筆法,比比皆是(比如上方我提到的「有如✕✕之人」的那個「✕✕」的詞條,點開一看,好傢夥,大段大段的主觀描述不說,全文還只有一個腳註——然而它卻神奇地一直存在)。然而直接掛上個警示模板走人或者進行回退或者更甚之直接刪除條目,就是好的做法嗎?

一些條目,開頭掛上好幾個警示模板、章節里掛上警示模板,整個頁面沒幾行字,警示模板反而占了大塊,造成觀感極差(也有謠傳說會延後 Google Search 的收錄——實驗證明或許可能,因為有些內容採用 Startpage 搜尋可以搜到,而 Google 卻沒有,有鑑於 Startpage 使用了 Google 的 API, 因此可以側面證明 Google 有意篩除了一些結果)。一些編者,若查其編著記錄,竟然刪減、回退的內容要遠多於添加的。這就造成什麼問題呢?中文作為這個世界上母語者人數最多的語言,很多詞條相較於英文版的完善度卻很低,有時甚至空空如也(在有條目的情況下,就不去說一些以關注度不足為由給刪掉的了)。我這裡說的相較,並非是指某一譬如西方發生的事件,其中文詞條的完善度很低,而是指譬如同為針對一場選舉的記錄,過去幾屆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的詞條,就明顯不如英文維基中對甚至不是英語母語國家的選舉的詞條(比如德國、瑞典的選舉)的記敘完善度高,更不必說遠不如發生在英語母語國家的選舉了。這只是一個方面的一個例子,而有著其他的更多例子都是如此。(比如影視劇方面,英文維基百科上的很多英文的影視劇的詞條做得是非常非常詳盡的,如果是電視劇的話,每一集的劇情梗概都有,而對應到中文維基上來,很多漢語的影視劇的詞條往往也是空空如也。——這當然或許是因為諸位都很忙、懶得給可能本身就不好看的影視劇去寫劇情簡介的原因,但有沒有可能是過度地援引了部分方針指引,導致有些正好閒的沒事幹又願意貢獻的人望而生畏了呢?)

「關注度不足」也是常見的一個刪除條目的理由。然而真的關注度不足嗎?連「編程隨想」這樣的條目竟然在既往都能四次被提請刪除,拋去部分人可能是出於政治立場刻意援引方針指引之外,還是有很多條目確實是出於諸位的真正的不加引號的善意而援引這一政策刪除的。

中英文維基百科的方針指引基本上是一致的,然而在英文那邊,儘管同樣有這些政策,我依舊能夠從很多詞條中讀到很多有趣的甚至堪稱 anecdotes 的細節,在中文維基,讀得到嗎?沒有的話,我敢加嗎?想想可能招致的生者傳記、比重、關注度、原創研究等等的諸多大棒,也就沒有興趣去加了。

最令人掃興的是,我發現有些人除了會援引(並曲解)這些方針指引外(在曲解時的延展、聯想能力無限,在另外的場合又變得馬上無法理解最基本的中文修辭),甚至連最基本的詞條編寫都不是很熟練,自己的行文可以被扣模板的地方也有很多(甚至直接在正文中加入來源中沒有的對他人的重罪 (indictable offence) 指控)。然而,我說句中文維基就是個修羅場,還要被指控我有侮辱他人的言下之意。這種完全是其自行理解的「言下之意」,也成了我的罪過了?

中文維基,說句實話,真的是我見過的最愛援引方針指引並掛警示模板的維基。甚至很難見到開頭沒有被掛模板條目。然而這並沒有讓中文維基成為整個維基百科上內容最嚴謹、編修最精湛的百科,不中立、春秋筆法的地方仍舊很常見不說,還讓很多條目處於半荒廢的無法閱讀的狀態。

(想到再來補充、完善。)

正文之外

編輯

善於擔當語言警察的人,總是非常熟悉他們那一套,然而自己有時也難免激動,說出些快人快語來,再趁著大家沒有察覺之際偷偷刪掉。——刪掉倒也沒什麼。只是這些人從不反思擔當語言警察的這一行徑。

長此以往,中文維基遲早會淪落到說個「張三那傢伙」都會被指不敬的地步。甚至已經到了而且有所超越,因為已經開始維護虛擬主體的「聲譽」了。能說什麼呢?只能說,非常尊敬的中文維基百科,終於走到了今天,這當然都是拜諸位的善意所賜。

此外,中文維基百科的很多條目的中立性乃至有效性都實在難以令人……。就比如懷舊詞條,點開一看一讀,嚇得我趕緊關了標籤頁,因為在那裡,懷舊被描述成了似乎是一種十惡不赦的犯罪。驚慌之餘,趕緊查了查所在地的法律,發現確實沒有任何法條將懷舊列為犯罪,這才放下心來。

還有反共主義的詞條,簡直給寫成了「反反共主義」,但是整體水準又太低,屬於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的堆疊。而且連最基本的概念都沒有搞明白,那就是,「反共主義」不是「反對中國共產黨」或「反對✕✕(地名)共產黨」,而是「反對共產主義」。然而整篇條目里,對「反對共產主義」這一主旨的描述極為有限,卻花了大量的篇幅說一些不相干的東西給共產主義和各地的共產黨洗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