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歷史
中亞歷史深受中亞地區的氣候和地理特點的制約。由於乾旱,該地區很難進行農業生產,而由於遠離海洋,也使得該地區難以進行貿易。因此,該地區少有大城市,數千年來,都被草原上游牧的馬背民族所主宰。
草原的游牧民族和中亞周邊的定居民族之間,長期相互衝突。游牧的生活方式很適合於打仗,中亞草原的騎兵成為世界上軍事力量最為強大的勢力,但由於其內部不統一,其戰鬥力受到了很大限制。每過一段時期,由於強勢領袖的出現,或者其他情況的變化,都會把各部落統一起來,並建立一個幾乎難以阻擋的強權。例如匈人對歐洲的入侵、五胡亂華,以及最為著名的蒙古對歐亞大陸的征服活動。
16世紀的時候,定居民族學會使用火器,游牧民族對中亞的統治便開始走向衰亡。俄國、中國以及其他列強向該地區擴張,並在19世紀獲得了對該地區的控制。 俄國革命之後,中亞的大部分地區被併入蘇聯,只有蒙古保持名義上的獨立,但也實際上是蘇聯的衛星國。蘇聯對中亞地區的統治,帶來了工業化和大量基礎設施的建設,但也伴隨著對地方文化的壓制,集體化項目的失敗導致很多人死亡,長期以來,該地區的民族關係都很緊張,也出現了一些環境問題。
隨著1991年蘇聯解體,中亞五國獲得了獨立,在所有的新興獨立國家,前共產黨官員都繼續得以保持權力。
史前時期
編輯史前,人類在大約4萬至5萬年前來到中亞地區,使得該地區成為最早有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然而,對這一地區的考古學證據尚不充分,而此前人類在非洲和澳大利亞的考古證據則較為知名。 一些研究表明,該地區的人是以後的歐洲、西伯利亞以及北美洲居民的最可能的祖先。 [1] 中亞也常被認為是印歐語系的發源地。
中亞人在公元前4千年開始馴養馬,在公元前2千年開始使用馬車,從而產生了游牧的生活方式,這一生活方式在隨後數千年內主宰了該地區。
分散居住的游牧群落飼養綿羊、山羊、馬和駱駝,每年遷徙以尋找新的水草。人們生活在帳篷中,這樣易於遷徙。
雖然,在半乾旱草原上,游牧成了主導生活方式,但在中亞更加濕潤的地區,也出現了小城市國家以及農業社會。在公元前第2千年紀早期的 Bactria-Margiana Archaeological Complex 是該地區第1個定居文明,從事灌溉農業,可能有某種文字。Bactria-Margiana 可能和當時的青銅時代的安德羅諾沃(Andronovo)文化有所交流,該文化發明了有輪戰車,在西西伯利亞、俄羅斯、以及哈薩克斯坦部分地區居住,並延續到了公元前第1個千年紀。
隨後,費爾干納盆地最為強大的粟特(Sogdian)城市國家崛起,控制了該地區。在公元前1世紀這些城市成了絲綢之路的商人,並從這些貿易中獲利頗豐。在草原上游牧的民族依靠這些定居民族獲得大量自己難以生產的貨物,當能力允許,他們會通過貿易獲得這些物資,但由於游牧民族通常無法生產這些定居民族感興趣的貨物,因此他們通常會通過戰爭進行掠奪。
外部影響
編輯在公元前第1和第2千年紀,在中亞南部邊緣地帶崛起了一系列大國,這些帝國試圖征服草原的人民,但其收效有限。 米底帝國和阿契美尼德帝國都曾統治過部分中亞地區。中國也曾試圖將其勢力擴張到西域。儘管這些列強軍事力量強大,但都無力征服游牧民族。面臨入侵的時候,游牧民族會都會向草原深處撤退,等待入侵者撤退。由於所有財富都可隨車隊運走,沒有城市拖累,因此游牧民族無需戀戰。
有些帝國通過創建城市、控制貿易中心而成功的深入中亞腹地。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活動,將泛希臘文明擴張到了極東亞歷山大城(公元前329年建立於今塔吉克斯坦)。亞歷山大大帝死於公元前323年,他死後,其中亞的領土就在Diadochi戰爭中落入塞琉西帝國帝國手中。公元前250年,該帝國的中亞部分成立了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Greco-Bactrian;中國史書稱之為大夏王國),該王國和印度及中國都保持著密切的聯繫,直到公元前125年滅亡。這個印度-希臘王國主要位於旁遮普(Punjab),但也控制著相當一部分阿富汗,它是擴展有希臘風格的佛教藝術的先鋒。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4世紀之間,貴霜王國興起,控制了該地區的廣大範圍,並延續了泛希臘文化和佛教傳統,由於它們地處和中國相連的絲綢之路,因此興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