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禮通考》是一部清代禮學大作,共二百六十二卷,秦蕙田撰。

雍正二年(1724年),秦蕙田與同鄉好友顧棟高吳鼎龔燦吳鼐蔡德晉諸人成立讀經會,[1]隨讀隨記,前後堅持十餘年。乾隆十二年(1747年)五月,秦氏丁憂在家,依徐乾學《讀禮通考》體例,開始撰寫《五禮通考》。[2]以吉、嘉、賓、軍、凶等五部分,並大量徵引《十三經註疏》、《二十四史》、《通典》,編次為書。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年),《五禮通考》初稿垂成,由顧棟高作序。[3]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年),八月,蔣汾功序《五禮通考》。[4]乾隆十九年(1754年),《五禮通考》已積稿二百餘卷,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再邀錢大昕助纂。[5]其他如王鳴盛王昶戴震吳玉搢諸人,亦曾參與其間之校訂。[6]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冬,《五禮通考》書成,由秦氏《自序》,共歷時三十八年。[7]是年九月九日巳時,秦氏卒於滄州。[8]

注釋

編輯
  1. ^ 清儒學案》卷六十七《味經學案》載《味經日鈔自序》云:「余少與蔡學正宸錫、吳水部大年、學士尊彝、龔布衣繩中為讀經之會。」
  2. ^ 清史列傳·秦蕙田》記:「十二年五月,丁本生父憂。」《五禮通考自序》曰:「丁卯、戊辰治喪在籍,杜門讀禮,見崑山徐健庵先生《通考》。」嚴榮《述庵先生年譜》記:「正月北上,二月抵京師,禮部侍郎無錫秦公(蕙田)方仿徐氏《讀禮通考》之例纂《五禮通考》,屬先生修吉禮。」
  3. ^ 《五禮通考》卷端顧棟高《序》云:「少宗伯秦公味經輯《五禮通考》一書,凡若干卷,書垂成而余入京師,屬為之敘。……乾隆十七年壬申顧棟高時年七十有四。」
  4. ^ 《五禮通考》卷首蔣汾功《序》:「今秋兒子和寧給假歸里,爰以授之,而索予弁其首。予讀之,聽然莫逆於心也夫。……故不敢以老辭,序而歸之。乾隆十有八年秋八月陽湖八十二老人蔣汾功。」
  5. ^ 《潛研堂文集》卷廿六《味經窩類稿序》曰:「丁丑、戊寅之間,館公邸第,因得稍窺公得力所自。」秦氏《自序》曰:「戊寅,移長司寇,兼攝司空,事繁少暇,嘉定錢宮允曉徵實襄參校之役。」
  6. ^ 《潛研堂文集》卷三十九《戴先生(震)傳》:「時金匱秦文恭公蕙田兼理算學,求精於推步者。予輙舉先生名。秦公大喜,卽日命駕訪之,延主其邸,與講觀象授時之旨,以為聞所未聞。秦公撰《五禮通考》,往往采其說焉。」王昶《蒲褐山房詩話》云:「文恭嘗招予寓味經窩數月,予病為按脈定方,故得備聞其事。」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二一「吳玉搢《山陽耆舊詩》」條云:「吳山夫學有本原,館秦樹峰司寇家,《五禮通考》皆其手訂者。樹峰嘗言得三異人,山夫其一也。」
  7. ^ 盧文弨《五禮通考跋(癸未)》記:「吾師味經先生因徐氏《讀禮通考》之例而徧考五禮之沿革,博取精硏,凡用功三十八年而書乃成。……古今之菁英盡萃於此矣,洵懸諸日月不刊之書也。」
  8. ^ 《光祿大夫經筵講官太子太保刑部尙書秦文恭公墓志銘》記:「以九月九日巳時薨於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