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保大飢荒
享保大飢荒為日本江戶時代中期發生的飢荒,是江戶四大飢荒的其中之一。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享保の大飢饉 |
假名 | きょうほうのだいききん |
平文式羅馬字 | Kyouhou No Daikikin |
概要
編輯享保16年(1731年)冬天氣候開始異常,並持續至隔年。
享保17年(1732年)夏天,因為冷夏與害蟲而導致西日本中國地方、四國地方、九州地方各地,尤其是瀨戶內海沿岸一帶嚴重歉收。梅雨持續了約60日導致夏天氣溫過低,蝗蟲、小綠葉蟬等害蟲大量繁殖造成嚴重蟲害,災情遍及西日本的46個藩。總石高原為236萬石的諸藩,該年只收成了百分之二十七弱的63萬石,餓死者超過12,000人[1](《德川實紀》記載餓死者為969,900人),250萬人以上苦於飢餓。
參考資料
編輯- ^ 「天下大変」史料にみる江戸時代の災害「飢饉」. 國立公文書館. [2022-01-16] (日語).
外部連結
編輯- 享保の飢饉. kotobank (日語).
這是一篇與日本歷史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