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諾爾吡咯合成反應
克諾爾吡咯合成反應(德語:Knorr-Pyrrolsynthese)是合成吡咯衍生物的常用有機反應,由德國化學家路德維希·克諾爾(Ludwig Knorr)(Ludwig Knorr)首先報道。[1][2][3]
克諾爾吡咯合成反應 Knorr pyrrole synthesis | |
---|---|
命名根據 | 路德維希·克諾爾(Ludwig Knorr) |
反應類型 | 成環反應 |
標識 | |
RSC序號 | RXNO:0000497 |
反應是在鋅和乙酸存在下,用α-氨基酮(1)和具有更強α-活潑氫的β-酮酯或β-二酮類化合物(2)室溫進行縮合,得到吡咯或其衍生物。[4] 一般地,氨基酮應做成鹽酸鹽,或原位生成後立即參加反應(如以氨基肟作原料),以防止氨基酮發生自身縮合。[5][6]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Knorr, L. Ber. 1884, 17, 1635.
- ^ Knorr, L. Ann. 1886, 236, 290.
- ^ Knorr, L.; Lange, H. Ber. 1902, 35, 2998.
- ^ Corwin, A. H. Heterocyclic Compounds 1950, 1, 287. (綜述)
- ^ Fischer, H. Organic Syntheses, Coll. Vol. 2, p.202 (1943); Vol. 15, p.17 (1935). (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Fischer, H. Organic Syntheses, Coll. Vol. 3, p.513 (1955); Vol. 21, p.67 (1941). (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