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特民
馮特民(1883年—1913年10月26日)原名超,改名一,字特民,以字行,又字惕庵。湖北江夏(今武昌)人。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新疆省政治人物。[1][2][3]
生平
編輯馮特民畢業於湖北自強學堂。1904年(光緒三十年),在武昌參加科學補習所。1905年夏,與陸費逵等人接辦《楚報》,抨擊時政;還參與組織日知會,任評議員,日知會的文書章則大多由馮特民擬定。中國同盟會湖北分會成立後,馮特民率先加盟。1906年冬,日知會遭到政府查封,馮特民避入湖北陸軍四十標統帶楊纘緒軍中當文書。1907年,楊纘緒被任命為伊犁將軍標統,馮特民、李輔黃等人隨楊纘緒軍赴新疆伊犁。到伊犁後,馮特民以新軍混成協書記官的身份為掩護,主持伊犁同盟會工作,在軍隊、哥老會及各族群眾中發展了大批同盟會會員。1910年3月,馮特民在惠遠城創辦《伊犁白話報》,擔任主筆。該報以漢文、滿文、蒙古文、維吾爾文四種文字出版,並在新疆迪化、塔城、寧遠、綏定、霍爾果斯以及北京、天津、上海、漢口等地設「代辦處」。該報宣傳民族平等團結,鼓吹革命。[1][2][3]
1911年武昌起義後,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7日夜,馮特民、李輔黃等人組織領導了伊犁革命黨人起義,1月8日凌晨控制惠遠城,光復伊犁,宣告獨立,並且很快穩定了伊犁局勢。馮特民任起義軍參謀長。起義後成立中華民國新伊大都督府,馮特民任外交部長。不久,馮特民率軍同清朝新疆巡撫袁大化的軍隊在精河一線作戰,相持數月。1912年5月停戰議和,成立新疆都督府,楊增新任都督,馮特民任外交司長。但馮特民拒不赴任,乃改任伊犁外交司長、塔城道觀察員等職。[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