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撒彗星
凱撒彗星[1](科學命名C/-43 K1),又被稱前44年大彗星,可能是古代最有名的彗星。這顆彗星出現時正值羅馬共和國終身獨裁官尤利烏斯·凱撒(公元前100-前44)遇刺身亡不久。凱撒死後被按照法令列入眾神行列,而此時羅馬人連續七天看到這顆大彗星,因此被當做凱撒神化的象徵[2]。
凱撒彗星是目前已知五顆絕對星等為負數的彗星之一,並有可能是在有歷史記載後人類所看到最明亮的白晝彗星[3]。它是一顆非周期彗星,現在可能已經瓦解。
歷史
編輯凱撒彗星在古代的書籍中被成為「Sidus Iulium」(朱利安之星)或「Caesaris astrum」(凱撒之星)。這顆明亮的白晝彗星在羅馬凱撒勝利競技慶典(Ludi Victoriae Caesaris,凱撒的甥孫和養子屋大維為慶祝他被尊為神而舉行)時突然出現。英國天文學家愛德蒙·哈雷認為這是發生在公元前44年的9月份,但最近的研究認為這次競技慶典應該是在公元前44年7月,即在凱撒被刺殺後四個月。這也是凱撒出生的月份。據羅馬帝國歷史學家蘇埃托尼烏斯的記載,在慶典進行的過程中,「彗星連續7天於第11時(日落前的一個小時)在天空出現,人們認為這是凱撒升天的靈魂。」[4]
這顆大彗星的出現成為屋大維執政仕途的一個強有力的政治宣傳。屋大維在公元前42年開始建造凱撒神廟,並在公元前29年舉行奉獻儀式。這個神廟以膜拜彗星為目的,因此也被稱為彗星神廟[5]。根據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記載:在神廟的後面是一個巨大的凱撒站立像,在他的額頭貼著一顆燃燒的彗星。
中國史書《漢書·天文志》在公元前44年也有彗星的記錄:「元帝初元……五年四月,彗星出西北,赤黃色,長八尺所,後數日長丈余,東北指,在參分。」漢元帝初元五年即是公元前44年,當年的農曆四月大致為公曆五月。
現代研究
編輯1997年,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的兩位學者John T. Ramsey(古典文學家)和A. Lewis Licht(物理學家)出版了一本著作,對比了中國漢朝和古羅馬的天文學/占星學記載[6]。他們根據歷史親眼見證者留下的描述、中國的天文文獻、後來的占星記錄以及在格陵蘭冰川取得的冰芯進行分析,計算出這顆假定彗星的軌道參數範圍。他們設定一個0.224個天文單位的軌道,使得彗星在公元前44年5月底在漢朝都城長安可以看到彗尾而在7月底在羅馬可以看到一個更像是星狀的天體。這個預測模型中,它在漢朝公元前44年5月18日出現,7月23日至25日在羅馬共和國被觀測到,絕對星等為−4.0。
一些學者如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的Robert Gurval和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Brian G. Marsden認為這顆彗星是否存在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Marsden在Ramsey和Licht的著作的前言寫下這樣的話:「考慮到這是在事件發生後接近四十年才被單一記錄者所記載,如果我不質疑這顆彗星是否存在的可能性,那肯定是我的失職。」[7]
文學作品
編輯朱庇特,她(維納斯)的父親說:「……他將和涅斯托爾同壽,升遐之後,回到天上歸位,列為星宿。目前,你可以從被刺的屍身中迎取他的靈魂,把他化位星宿,使他永為天神,高高在天護衛著卡皮托里烏姆和佛魯姆。」朱庇特話未說完,慈愛的維納斯早已到了元老院,誰也看不見她。她從她的凱撒屍身上捉住了冉冉上升的幽魂,她怕它化為清氣,立刻把它帶到天上萬星叢中。她一路捧著,但覺這靈魂發光發熱,就把它從胸口撇開。靈魂一升,升得比明月還高,後面拖著一條光彩奪目的帶子。[8]
威廉·莎士比亞1599年的戲劇《凱撒大帝》中,凱撒的妻子在凱撒被刺身亡的當天早晨對凱撒說:「乞丐死了的時候,天上不會有彗星出現;君王們的凋殞才會上感天象。 」
參考資料
編輯- ^ Ramsey, John T. and A. Lewis Licht (1997), The Comet of 44 BC and Caesar's Funeral Gam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cholars Press (Series: APA American Classical Studies, No. 39.)
- ^ Michael Grant (1970), The Roman Forum, 倫敦: Weidenfeld & Nicolson, 第94頁.
- ^ 絕對星等:公元前7月23日–25日(羅馬) −4.0 (Richter模型);−9.0 (41P/Tuttle-Giacobini-Kresák模型);公元前44年5月26日(中國): −3.3 (Richter模型)、−4.4 (41P/TGK模型); Ramsey和Licht計算, Op. cit., 第236頁.
- ^ 蘇埃托尼烏斯,《羅馬十二帝王傳》,88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8-01
- ^ 老普林尼,《博物志》,2.93-94.
- ^ Ramsey and Licht, Op. cit.
- ^ Marsden, Brian G., "Forward"; In: Ramsey and Licht, Op. cit.
- ^ 奧維德,《變形記》,XV; 745-842,楊周翰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