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縉(16世紀—17世紀),字敬夫,號義齋,遼東復州衛軍籍江西泰和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生平

編輯

正月十四日生,治詩經。萬曆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山東鄉試第七十二名舉人,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會試第二百八十四名,廷試三甲第一百八十三名進士,大理寺觀政,二十四年六月初授寧波府推官,[1]丁父憂,起補衛輝府,三十五年考選,三十六年八月擢爲監察御史[2],彈劾內監陳永壽及陳邦彥淫惡殺人狀。三十九年京察被處浮躁,謫官廣東。四十六年後金撫順,大學士方從哲與經略楊鎬以國縉遼東人,推薦其贊畫遼東兵事[3][4],遂受命招募新兵一萬七人餘人,分發鎮江、寬奠、靉陽、清河諸處防守。但分防清河者一時逃散[5],為兵科給事中薛鳳翔所劾。天啟元年,遼瀋失陷,劉國縉與監軍道牛維曜、海蓋道康應乾等各航海逃至登州[6]。後經熊廷弼上言復遼須用遼人,遂升山東按察司副使,駐登萊招集歸附之眾,揀選團練以圖進取[7]。三年,為刑科給事中解學龍彈劾其庸懦無為,溪壑無厭。禮科給事中郭興言彈劾其託名賑濟遼民,冒帑金數萬私充囊橐。遂被革職提問追贓[8]

家族

編輯

曾祖劉洪。祖父劉承德,祖母郭氏。父劉夢元(1529年-1599年),字子登;母康氏(1528年-1572年);繼母費氏,生四子:國經,通州學訓;國縉;國紳;國緯。侄子劉士璉,崇禎四年進士。

娶王氏,生子劉士瑋。

參考資料

編輯
  • 余寅《遼左處士劉先生暨配康媼行述》
  1. ^ 《萬曆乙未科進士同年序齒録》
  2. ^ 萬曆三十五年七月癸亥,吏部同都察院考選,宜授御史者呂圖南、黃一騰、熊廷弼、荊養喬、王象恆、陳於庭、穆天顏、房壯麗、侯執蒲、吳亮、劉光復、李橒、鄧渼、王國禎、顧慥、朱萬春、何太謙、彭端吾、馮嘉會、陸夢祖、金明時、張五典、梁州彥、董紹舒、管橘、張爾基、毛堪、楊一桂、王以寧、畢懋康、韓浚、顏思忠、鄭繼芳、曾用升、史記事、劉蔚、劉國縉、徐鑒等三十八人。
  3. ^ 萬曆四十六年十一月,經略楊鎬奏請用劉國縉以參贊軍機,起熊廷弼以謀謨廟廊,張懋忠為金海之間督運,以資彈壓。
  4. ^ 萬曆四十七年三月,大學士方從哲言兩路喪師,覆軍殞將,乞速將戶兵二部侍郎並贊畫主事劉國縉並賜點用,仍將帑銀速發三五十萬兩充餉,以鼓舞將士之心,不然瓊林大盈之積,可為殷鑑。不報。
    兵科署科事給事中趙興邦等言遼師失利,國勢益危,為目前計,莫若發帑用人二事,當此之時且有賞功之費,恤死之費,募軍買馬,修補械之費,諸如此類,其用不訾。試問太倉則若掃矣,虞衡、冏寺則告匱矣,加派民間者又緩不及事,非速發內帑二百萬,將何救於敗亡之數乎。至揆席之不可久孤,左右司馬之不可不下,熊廷弼、劉國縉之不可不允,萬不容緩,伏乞召見閣部。
    癸卯,兵部等衙門奏遼事益壞,中外震驚,請發帑金二百萬以濟危急,並懇速點楊應聘、祁伯裕、劉國縉等,立賜允行。得旨:覽卿等奏虜患方殷,用人宜亟,楊應聘著以兵部左侍郎,祁伯裕以兵部右侍郎,俱回部管事。劉國縉准照原推升,用帑銀俟即簡發。
  5. ^ 萬曆四十八年正月壬寅,大學士方從哲奏接經略熊廷弼揭帖稱建州兵將犯遼陽及寬奠、鎮江等處,又欲分兵先攻朝鮮,以絕我聲援。又稱劉國縉所募新兵分防清河者一時逃散將二千人,軍聲益損,敵焰益張,伏乞降一敕諭將,熊廷弼特加慰勞令。癸卯,經略熊廷弼疏言贊畫劉國縉所募新兵共一萬七千四百餘名,分發鎮江寬奠靉陽清河諸處防守,忽報清河新兵於昨冬十二月二十二、二十三等日陸續盡逃訖,據趕回逃軍供稱,俱是各給免票,暫借一時,今聞家中差役繁苦,趕回復去。鎮江、寬奠、靉陽亦有盡隊而逃者,存留遼城之兵,合楊於渭、卞為鵬所統領原兵五千餘名,除沙汰及逃回外,止存一千餘名。此外尚有楊武烈所領一千五百餘名,曲韶所領一千七百餘名,旋移檄贊畫往召逃兵,正身皆匿不出,但家屬口稱願朋。
  6. ^ 天啟元年四月,原任遼東贊畫劉國縉、監軍道牛維曜、海蓋道康應乾等各航海至登州,山東巡撫趙彥以聞,兵部言國縉飄泊一身,顛連萬狀,能收田橫壯士,不受祿山偽官,應令撫臣存恤,仍候 聖恩改用。道臣維曜等棄地狼奔,爭船鼠竄,行令山東撫按押解來京治罪。從之。
  7. ^ 天啟元年七月,升原任兵部主事劉國縉山東按察司副使,駐登萊招集歸附之眾,揀選團練,以圖進取。夔州府同知佟卜年山東按察司僉事,登萊監軍。臨洮府推官洪敷教兵部職方司主事,軍前贊畫。從熊廷弼用遼人之請也。造登萊招練、登萊監軍、經略贊畫各關防,給劉國縉、佟卜年、洪敷教。
  8. ^ 天啟三年十月,戶部覆招練道劉國縉侵冒賑銀,革職提問,仍究侵領各犯,按律追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