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1569年—1625年),字飞百,号芝冈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武昌府江夏县(今属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人。万历丁酉解元,戊戌进士。曾任兵部尚书辽东经略

熊廷弼
签名:
熊廷弼


大明兵部尚书辽东经略
籍贯 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武昌府江夏县
族裔 汉族
字号 飞百,号芝冈
谥号 襄愍
出生 隆庆三年(1569年)
湖广江夏县
逝世 天启五年(1625年)
北京
出身
  • 万历二十五年丁酉科湖广乡试第一名举人
  • 万历二十六年戊戌科同进士出身

生平 编辑

出仕 编辑

熊廷弼出生于隆庆三年(1569年)。万厯某科湖广武乡试第一名[1],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中式丁酉科湖广乡试第一名举人。翌年(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京赴试,联捷进士。被授予直隶保定府推官

御史 编辑

 
江夏白云洞内的“白云洞”、“无梁殿”六个大字,为熊廷弼手迹

数年后,朝廷选拔熊廷弼为监察御史。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巡按辽东。《明史》称其“有胆知兵,善左右射”,“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熊廷弼守辽东时,指出李成梁罪可至死,并提出保卫辽东的方略——“实内固外”和“以夷攻夷”,修建七百余里的边墙以及城池七座、墩台一百余座,还建粮仓十七所,三年之内屯积粮谷三十万石。于是辽东局势有所好转。[2]

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萨尔浒之战大败,辽东攻守之势从此易位。朝廷命熊廷弼为大理寺兼河南道监察御史,到辽东慰问。熊廷弼上任逮捕了准备逃跑的知州李尚皓;斩杀逃将刘遇节等,以求稳定军心。前辽东经略杨镐被熊廷弼逮解进京下狱,前辽东总兵李如柏李成梁之子,萨尔浒大败中唯一没有被歼灭的一路总兵)被召回北京后自杀。熊廷弼当时屯兵筑城,将辽东局势扭转。[3]

入狱 编辑

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时明神宗方死,明光宗即位。努尔哈赤再率兵攻打沈阳,熊廷弼亲自督阵,击退后金,于是辽东局势初步稳定下来。九月,明光宗死,明熹宗即位。此时杨镐的叔父杨渊怪罪熊廷弼不肯保奏杨镐,反把他押解进京,所以联手与熊廷弼不睦的御史冯三元、大学士顾慥、尚书姚宗文等上疏弹劾熊廷弼,说熊廷弼在边地假名增税,勒索小民,声言筑城御敌,实是误国欺君。明熹宗诏下熊廷弼于狱。左辅杨涟上疏挽救,才下旨革熊廷弼职。廷弼被罢职,由袁应泰接替指挥。[4]朝廷派兵科给事中朱童蒙到辽东进行调查。天启元年闰二月二十六日,朱童蒙奏报熊廷弼守辽有功,深得辽民拥护。[5]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沈阳、辽阳相继沦陷。袁应泰在辽阳城东北的镇远楼督战,城破之后,自杀殉国。[6][7]

再起 编辑

刘一燝江秉谦等人的建言下,[8],朝廷再度起用熊廷弼,任命其为辽东经略,同时任命王化贞为辽东巡抚,熊廷弼提出了“三方布置策”以守为主的战略思想,“广宁用马步列垒河上,以形势格之,缀敌全力;天津、登、莱各置舟师,乘虚入南卫,动摇其人心,敌必内顾,而辽阳可复。”[9]

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率五万人马,分三路向河西进攻,开始广宁之战。渡过辽河,攻占西平堡王化贞调出广宁闾阳的守兵去攻打后金军队,三万大军全军覆没。广宁守将孙得功反叛,王化贞弃城而逃,途中路遇熊廷弼时,“化贞哭,廷弼微笑曰:‘六万众一举荡平,竟何如?’化贞惭,议守宁远及前屯。廷弼曰:“嘻,已晚,惟护溃民入关可耳。”广宁失守,熊廷弼竟未率军入城进行殊死战,尽守土之责,只是消极退至山海关,接着王化贞也退入关内。山海关以外的整个辽东完全被努尔哈赤占领,消息传至北京,上下大震,“京师戒严,士大夫日夜潜发其币南还,首鼠观望”。王在晋上疏:“东事一坏于清(河)、抚(顺),再坏于开(原)、铁(岭),三坏于辽(阳)、沈(阳),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则弃全辽而无局,退缩山海,再无可迟。”[10]

身死 编辑

 
熊廷弼墓

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明政府将王化贞、熊廷弼逮捕听候审理,后经刑部和大理寺的审判,二人处以死刑。熊廷弼请内阁中书汪文言为其辩冤,“令汪文言贿内廷四万金祈缓”,但无银可贿,又得罪了阉党,“魏忠贤大恨,誓速斩廷弼”。杨涟左光斗等人上书鸣冤,[11]反被控以受赂,北镇抚司许显纯秉承魏忠贤的旨意,对汪文言严刑逼供,供认杨涟、左光斗等受过熊廷弼的贿赂,皆入大狱。周宗建当时就痛斥魏党“别借廷弼,欲一陷阱乏。”[12]天启初年东林党人和魏忠贤党斗争已进入白热化。天启四年(1624年)六月,东林党人左副都御史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条罪状。魏忠贤大兴党狱,为了迫害东林党人,就乘机诬陷东林党人接受熊廷弼贿赂。其党徒冯铨又编造伪书《辽东传》陷害熊廷弼,说:“此书为熊廷弼所作,流传市上,希图为自己开脱。”[13]阁臣黄立极建议:“夜半片纸了当之!”[14] 通过杀害熊廷弼,来打击东林党。天启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五更[15],刑前,主事张时雍见熊廷弼胸前挂一执袋,问是何物?熊廷弼答道:“此谢恩疏也。”张时雍冷笑道:“公不读《李斯传》乎?囚安得上书!”熊廷弼怒道:“此赵高语也。”张时雍一时无言。熊廷弼被冤杀,传首九边[16]死前奏疏也被毁弃不报。

不久,御史梁梦环指控熊廷弼生前侵盗军资白银十七万两,追抄其家产,熊廷弼的长子熊兆珪,不堪受辱而自杀[17]其女熊瑚愤激过度,吐血身亡,江夏知县王尔玉将熊家两名婢女的衣服褪去,笞四十。人们无不为之“愤叹”。[18]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熹宗又传令都察院严限追解熊廷弼“赃银”十七万余两[19]

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伏诛,工部主事徐尔一等上疏为熊廷弼申冤,不果。[20]第二年五月,大学士韩爌再上疏成功,[21]熊廷弼得以归葬故里,谥襄愍[22]。有《熊襄愍公集》。

评价 编辑

  • 《明史》:“廷弼身长七尺,有胆知兵,善左右射。自按辽即持守边议,至是主守御益坚。然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惜乎廷弼以盖世之材,褊性取忌,功名显于辽,亦隳于辽。假使廷弼效死边城,义不反顾,岂不毅然节烈丈夫哉!广宁之失,罪由化贞,乃以门户曲杀廷弼,化贞稽诛者且数年。”
  • 刘一燝:“使廷弼在辽,当不至此。”(《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廷弼守辽一年,奴酋未得大志。”(《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八》)
  • 韩爌:“廷弼不取一金钱,不通一馈问,焦唇敝舌,争言大计。魏忠贤盗窃威福,士大夫靡然从风。廷弼以长系待决之人,屈曲则生,抗违则死,乃终不改其强直自遂之性,致独膺显戮,慷慨赴市,耿耿刚肠犹未尽泯。”(《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 计六奇:“自辽事者,所用人鲜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明季北略·卷二十四》)
  • 夏允彝:“自有辽事,所用人,鲜能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为庶几;而武臣如刘𬘩杜松满桂祖大寿吴三桂,其最着也。”(《幸存录》)
  • 乾隆帝:“刘宗周黄道周立朝守正,熊廷弼材优干济。”“观至此为之动心欲泪;而彼之君若不闻,明欲不亡得乎?”“熊廷弼为辽东经略时。抒诚效命。所奏诸疏。具见忠鲠。而其时主暗政昏。不惟不用其言。转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清实录乾隆朝实录》)
  • 汪荣宝:“明自用兵以来,督师者如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辈,皆以盖世之才,能称其职;而诸将委身许国,效死不屈者亦前后相望。”(《清史讲义选录》)
  • 蔡东藩:“熊廷弼、孙承宗二人,为明季良将,令久于其位,何患乎满洲?廷弼可杀,承宗可罢,镇辽无人,满军自乘间而入。明之祸,满洲之福也。虽曰天命,宁非人事?”(《熊廷弼守辽树绩 王化贞弃塞入关》)
  • 萧一山:“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皆以盖世之才,治辽事而有余,然或内毁于阉党,外罹于反间,不终其位。”(《清代通史》)
  • 历史学者阎崇年则认为熊廷弼第一次巡佐辽东有功,第二次有功,第三次则有功、有过。他虽被委以重任,其三方布阵的构思也曾经被认同,而实际上根本无法实施,即使没有王化贞扯后腿,广宁(今辽宁北宁市)之失也是必然的结果。当时广宁虽然失守,但金军尚未到达广宁,仅有叛将孙得功哗变,“守御之具甚备,即贼至城下,未必可攻而入也。”以熊廷弼在军中威信,又有一支可靠的兵马,应是可镇压乱兵。再者,即使广宁确定已不可守,如王化贞所言,守卫宁前(宁远、前屯),金军兵力有限,无力深入,整个辽东也未必沦陷。但熊廷弼只是看王化贞闹笑话,将物资一律烧毁,引导数十万军民退守山海关,却没有进行最后的广宁保卫战,于是金兵不费一兵一卒占领辽东,成为后来魏党杀熊廷弼的一大口实。[23]

参考文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熊大司马 廷判 先中万厯某科湖广武乡试第一名后又弃武就文中万厯丁酉科湖广乡试第一名于是榜其堂曰三元天下有両觧世间无”。《丱兮笔记》卷上
  2. ^ 明史》(卷259):“熊廷弼,字飞百,江夏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保定推官,擢御史。三十六年,巡按辽东。巡抚赵楫与总兵官李成梁弃宽奠新疆八百里,徙编民六万家于内地。已,论功受赏,给事中宋一韩论之。下廷弼覆勘,具得弃地驱民状,劾两人罪,及先任按臣何尔健、康丕扬党庇。疏竟不下。时有诏兴屯,廷弼言辽多旷土,岁于额军八万中以三分屯种,可得粟百三十万石。帝优诏褒美,命推行于诸边。边将好捣巢,辄生衅端。廷弼言防边以守为上,缮垣建堡,有十五利,奏行之。岁大旱,廷弼行部金州,祷城隍神,约七日雨,不雨毁其庙。及至广宁,逾三日,大书白牌,封剑,使使往斩之。未至,风雷大作,雨如注,辽人以为神。在辽数年,杜馈遗,核军实,按劾将吏,不事姑息,风纪大振。”
  3. ^ 明史》(卷259):“四十七年,杨镐既丧师,廷议以廷弼熟边事,起大理寺丞兼河南道御史,宣慰辽东。旋擢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镐经略。未出京,开原失,廷弼上言:“辽左,京师肩背;河东,辽镇腹心;开原又河东根本。欲保辽东则开原必不可弃。敌未破开原时,北关、朝鲜犹足为腹背患。今已破开原,北关不敢不服,遣一介使,朝鲜不敢不从。既无腹背忧,必合东西之势以交攻,然则辽、沈何可守也?乞速遣将士,备刍粮,修器械,毋窘臣用,毋缓臣期,毋中格以沮臣气,毋旁挠以掣臣肘,毋独遗臣以艰危,以致误臣、误辽,兼误国也。”疏入,悉报允,且赐尚方剑重其权。甫出关,铁岭复失,沈阳及诸城堡军民一时尽窜,辽阳汹汹。廷弼兼程进,遇逃者,谕令归。斩逃将刘遇节、王捷、王文鼎,以祭死节士。诛贪将陈伦,劾罢总兵官李如桢,以李怀信代。督军士造战车,治火器,浚濠缮城,为守御计。令严法行,数月守备大固。乃上方略,请集兵十八万,分布叆阳、清河、抚顺、柴河、三岔儿、镇江诸要口,首尾相应,小警自为堵御,大敌互为应援。更挑精悍者为游徼,乘间掠零骑,扰耕牧,更番迭出,使敌疲于奔命,然后相机进剿。疏入,帝从之。廷弼之初抵辽也,令佥事韩原善往抚沈阳,惮不肯行。继命佥事阎鸣泰,至虎皮驿恸哭而返。廷弼乃躬自巡历,自虎皮驿抵沈阳,复乘雪夜赴抚顺。总兵贺世贤以近敌沮之,廷弼曰:“冰雪满地,敌不料我来。”鼓吹入。时兵燹后,数百里无人迹,廷弼祭诸死事者而哭之。遂耀兵奉集,相度形势而还,所至招流移,缮守具,分置士马,由是人心复固。”
  4. ^ 明史》(卷259):“当是时,光宗崩,熹宗初立,朝端方多事,而封疆议起。御史冯三元劾廷弼无谋者八、欺君者三,谓不罢,辽必不保。诏下廷议。廷弼愤,抗疏极辨,且求罢。而御史张修德复劾其破坏辽阳。廷弼益愤,再疏自明,云“辽已转危为安,臣且之生致死。”遂缴还尚方剑,力求罢斥。给事中魏应嘉复劾之。朝议允廷弼去,以袁应泰代。”
  5. ^ 《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熊廷弼列传》:“及童蒙还奏,备陈廷弼功状,末言:“臣入辽时,士民垂泣而道,谓数十万生灵皆廷弼一人所留,其罪何可轻议?独是廷弼受知最深,蒲河之役,敌攻沈阳,策马趋救,何其壮也?及见官兵驽弱,遽尔乞骸以归,将置君恩何地?廷弼功在存辽,微劳虽有可纪;罪在负君,大义实无所逃。此则罪浮于功者矣。”帝以廷弼力保危城,仍议起用。”
  6. ^ 明史》(卷259):“应泰居城楼,知事不济,太息谓铨曰:“公无守城责,宜急去,吾死于此。”遂佩剑印自缢死。妇弟姚居秀从之。仆唐世明凭尸大恸,纵火焚楼死。事闻,赠兵部尚书,予祭葬,官其一子。”
  7. ^ 明季北略》(卷2):“城陷应泰于城楼上望阙拜疏曰:臣至辽见人心不固,不可以守,是以有死辽葬辽之誓,今果陷,臣力竭而死,望皇上收拾人心为恢复计。复寄书辞其父,遂自缢死。内淫姚居秀从之。仆唐世明凭尸大恸,纵火焚楼而死。
  8. ^ 《明熹宗实录》(卷8):“辛酉,大学士刘一燝言:庙谟之胜只在用舍得人,即如熊廷弼守辽一年,奴酋未得大志,不知何故首倡驱除,及下九卿科道会议又皆畏避不敢异同,而廷弼竟去,今遂有沈阳之事。昨辽东按臣张铨遗书长安,谓今日急着非旧经略熊廷弼不能办此事,则昔时逐之者其误竟何如也。以后凡朝廷大事,俱望皇上毅然乾断于上,敕诸臣洗心毕虑于下,一破雷同附和之私,共效忧国奉公之谊。得旨,卿忠诚识大体,所奏熊廷弼事自是公论,亦见卿主持国是定力,朕已知之。”“山西道御史江秉谦力陈熊廷弼保守危辽之功,言其才识胆略有大过人者,使得安其位而展其雄抱当不致败坏若此,因以抹杀公是挤排劳臣为郭巩罪。上命大小九卿科道从公会议具奏”
  9. ^ 明史》(卷259):“天启元年,沈阳破,应泰死,廷臣复思廷弼。给事中郭巩力诋之,并及阁臣刘一燝。及辽阳破,河西军民尽奔,自塔山至闾阳二百余里,烟火断绝,京师大震。一燝曰:“使廷弼在辽,当不至此。”御史江秉谦追言廷弼保守危辽功,兼以排挤劳臣为巩罪。帝乃治前劾廷弼者,贬三元、修德、应嘉、巩三秩,除宗文名。御史刘廷宣救之,亦被斥。乃复诏起廷弼于家,而擢王化贞为巡抚。”“三方建置,须联络朝鲜。请亟发敕使往劳彼国君臣,俾尽发八道之师,连营江上,助我声势。又发诏书悯恤辽人之避难彼国者,招集团练,别为一军,与朝鲜军合势。而我使臣即权驻义州,控制联络,俾与登、莱声息相通,于事有济。更宜发银六万两,分犒朝鲜及辽人,而臣给与空名札付百道,俾承制拜除。其东山矿徒能结聚千人者,即署都司;五百人者,署守备。将一呼立应,而一二万劲兵可立致也。”
  10. ^ 明史》(卷259):“无何,西平围急。化贞信中军孙得功计,尽发广宁兵,畀得功及祖大寿往会秉忠进战。廷弼亦驰檄渠撤营赴援。二十二日,遇大清兵平阳桥。锋始交,得功及参将鲍承先等先奔,镇武、闾阳兵遂大溃,渠、秉忠战没沙岭,大寿走觉华岛。西平守将一贯待援不至,与参将黑云鹤亦战殁。廷弼已离右屯,次闾阳。参议邢慎言劝急救广宁,为佥事韩初命所沮,遂退还。时大清兵顿沙岭不进。化贞素任得功为腹心,而得功潜降于大清,欲生缚化贞以为功,讹言敌已薄城。城中大乱奔走,参政高邦佐禁之不能止。化贞方阖署理军书,不知也。参将江朝栋排闼入,化贞怒呵之,朝栋大呼曰:“事急矣,请公速走。”化贞莫知所为。朝栋掖之出上马,二仆人徒步从,遂弃广宁,踉跄走,与廷弼遇大凌河。化贞哭,廷弼微笑曰:“六万众一举荡平,竟何如?”化贞惭,议守宁远及前屯。廷弼曰:“嘻,已晚,惟护溃民入关可耳。”乃以己所将五千人授化贞为殿,尽焚积聚。二十六日,偕初命护溃民入关。化贞、出、嘉栋先后入,独邦佐自经死。得功率广宁叛将迎大清兵入广宁,化贞逃已两日矣。大清兵追逐化贞等二百里,不得食,乃还。报至,京师大震,鹤鸣恐,自请视师。”
  11. ^ 明季北略》(卷1):“杨涟奏曰:议经略者终难抹杀其功,怜经略者亦难掩饰其咎。功在支撑辛苦得一载之幸安,咎在积衰难振,怅万全之无策。”
  12. ^ 《明史·周宗建传》
  13. ^ 吴应箕:《两朝剥复录》,卷2;至于《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国榷》载《辽东传》出自袖中者为丁绍轼。不确,实出自冯铨袖中。
  14. ^ 吴应箕:《两朝剥复录》,卷2
  15. ^ 《两朝剥复录》:“廷弼虽弃市,实非西曹,乃以夜半杀之狱中,次日(26日)托言弃市耳。”
  16. ^ 《明熹宗实录》,卷57,26页
  17. ^ 参见《启祯野乘》立《熊孝烈传》;《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国榷》等书载自刎者为熊兆琏
  18. ^ 《明史·熊廷弼列传》(卷259):“江夏知县王尔玉责廷弼子貂裘珍玩,不获,将挞之。其长子兆珪自刭死,兆珪母称冤。尔玉去其两婢衣,挞之四十。远近莫不嗟愤。”
  19. ^ 《明熹宗实录》,卷79
  20. ^ 《崇祯元年秋徐尔一上疏》:“廷弼以失陷封疆,至传首陈尸,籍产追赃。而臣考当年,第觉其罪无足据,而劳有足矜也。广甯兵十三万,粮数百万,尽属化贞,廷弼止援辽兵五千人,驻右屯,距广宁四十里耳。化贞忽同三四百万辽民一时尽溃,廷弼五千人,不同溃足矣,尚望其屹然坚壁哉!廷弼罪安在?化贞仗西部,廷弼云“必不足仗”;化贞信李永芳内附,廷弼云“必不足信”。无一事不力争,无一言不奇中。廷弼罪安在?且屡疏争各镇节制不行,屡疏争原派兵马不与。徒拥虚器,抱空名,廷弼罪安在?唐郭子仪、李光弼与九节度师同溃,自应收溃兵扼河阳桥,无再往河阳坐待思明缚去之理。今计广宁西,止关上一门限,不趣扼关门何待?史称慕容垂一军三万独全,亦无再驻淝水与晋人决战之理。廷弼能令五千人不散,至大凌河付与化贞,事政相类,宁得与化贞同日道乎!所谓劳有足矜者:当(萨尔浒)三路同时陷没,开、铁、北关相继奔溃,廷弼经理不及一年,俄进筑奉集、沈阳,俄进屯虎皮驿,俄迎扼敌兵于横河上,于辽阳城下凿河列栅埋炮,屹然树金汤。令得竟所施,何至举榆口关外拱手授人!而今俱抹𢫬不论,乃其所由必死则有故矣。其才既笼盖一时,其气又陵厉一世,揭辩纷纷,致撄众怒,共起杀机,是则所由必杀其躯之道耳。当廷弼被勘被逮之时,天日辄为无光,足明其冤。乞赐昭雪,为劳臣劝。”
  21. ^ 《崇祯实录》(卷二):“故经略熊廷弼子兆璧乞收葬父骨,上不许。大学士韩爌复请之,乃允。”《崇祯二年五月韩爌上疏》:“廷弼遗骸至今不得归葬,从来国法所未有。今其子疏请归葬,臣等拟票许之。盖国典皇仁,并行不悖,理合如此。若廷弼罪状始末,亦有可言。皇祖朝,戊申己酉间,廷弼以御史按辽东,早以辽患为虑,请核地界,饬营伍,联络南、北关,大声疾呼,人莫为应。十年而验若左券,其可言者一。戊午己未,杨镐三路丧师,抚顺、清河陷没,皇祖用杨鹤言,召起廷弼代镐。一年余,修饬守具,边患稍宁。会皇祖宾天,廷议以廷弼无战功,攻使去,使袁应泰代,四阅月而辽亡。使廷弼在,未必至此,其可言者二。辽阳既失,先帝思廷弼言,再起之田间,复任经略。化贞主战,廷弼主守,群议皆是化贞。廷弼屡言玩师必败,奸细当防,莫有听者,徘徊踯躅,以五千人驻右屯。化贞兵十三万驻广宁。广宁溃,右屯乃与俱溃,其可言者三。假令廷弼于此时死守右屯,捐躯殉封疆,岂非节烈奇男子。不然,支撑宁、前、锦、义间,扶伤救败,收拾残黎,犹可图桑榆之效。乃仓皇风鹤,偕化贞并马入关,其意以我固尝言之,言而不听,罪当末减。此则私心短见,杀身以此,杀身而无辞公论,亦以此。传首边庭,头足异处,亦足为临难鲜忠者之戒矣。然使诛廷弼者,按封疆失陷之条,偕同事诸臣,一体伏法,廷弼九原目瞑。乃先以贿赃拷坐杨涟、魏大中等,作清流陷阱;既而刊书惑众,借题曲杀。身死尚悬坐赃十七万,辱及妻孥,长子兆珪迫极自刎。斯则廷弼死未心服,海内忠臣义士亦多愤惋窃叹者。特以“封疆”二字,噤不敢讼陈皇上之前。臣等平心论之,自有辽事以来,诓官营私者何算,廷弼不取一金钱,不通一馈问,焦唇敝舌,争言大计。魏忠贤盗窃威福,士大夫靡然从风。廷弼以长系待决之人,屈曲则生,抗违则死,乃终不改其强直自遂之性,致独膺显戮,慷慨赴市,耿耿刚肠犹未尽泯。今纵不敢深言,而传首已逾三年,收葬原无禁例,圣明必当垂仁。臣所以娓娓及此者,以兹事虽属封疆,而实阴系朝中邪正本末。皇上天纵英哲,或不以臣等为大谬也。”
  22. ^ 《明史·熊廷弼列传》(卷259):“诏许其子持首归葬。五年,化贞始伏诛。”
  23. ^ 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

文目 编辑

  • 《明史》
  • 《明季北略》
  • 《明实录》

相关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