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藍鰭鮪魚

一种辐鳍鱼

北方藍鰭鮪魚學名Thunnus thynnus)是鮪魚的一種,又名大西洋黑鮪大西洋藍鰭鮪魚,臺灣稱為「北方黑鮪」,生活在大西洋的西部和東部以及地中海黑海。特色為鰭部為較深的青色,背部至腹部則為銀灰色。在南非有獨立的族群,愛沙尼亞被認為不屬本種分佈範圍,而小笠原群島中華人民共和國韓國沿海是否分佈仍需驗證[2]。另外,在日本還有該魚種的養殖業。北方藍鰭鮪魚壽命可達到30,身長可達3米,重量約為400公斤;一般鮪釣船以釣到150公斤左右居多,超過200公斤皆屬於豐收。有記錄的最大個體是在加拿大新斯科細亞省捕獲的,體重679公斤。

北方藍鰭鮪魚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條鰭魚綱 Actinopteri
目: 鯖形目 Scombriformes
科: 鯖科 Scombridae
屬: 鮪屬 Thunnus
種:
北方藍鰭鮪魚 T. thynnus
二名法
Thunnus thynnus
(Linnaeus, 1758)
異名
  • Albacora thynnus
    (Linnaeus, 1758)
  • Orcynus secondidorsalis
    Storer, 1855
  • Orcynus thynnus
    (Linnaeus, 1758)
  • Scomber thynnus
    Linnaeus, 1758
  • Thunnus secundodorsalis
    Linnaeus, 1758
  • Thunnus thynnus thynnus
    (Linnaeus, 1758)
  • Thunnus thynus
    Cuvier, 1832

描述

編輯

體溫調節

編輯

為了保持其肌肉溫暖(用於提供能量和游泳),北方藍鰭用熱逆流交換系統防止熱量流失到中。在動脈中的熱量轉移到靜脈血液中。這樣可以使核心肌肉保持溫暖,使他們能夠有效地活動。

流通

編輯

藍鰭鮪魚有一個非常有效的循環系統,是最高血紅素濃度的魚之一,使他們能夠有效地輸送氧氣到了自己的身體組織,以確保攝氧量。

行為

編輯

北方藍鰭鮪魚通常捕食小魚和無脊椎動物,如沙丁魚鯡魚鯖魚魷魚甲殼類

絛蟲Pelichnibothrium speciosum會寄生這物種,北方藍鰭鮪魚很可能是其宿主。這種魚也是72種寄生蟲的宿主,其中9種只寄生北方藍鰭鮪魚。

北方藍鰭鮪魚可下潛1000米的深度。[3]

繁殖

編輯

黑鮪的成熟年齡為8-10歲,據信每條雌魚可產生4千萬個卵。大西洋黑鮪分為兩個系群,產卵場分別在地中海東部和墨西哥灣[3],產卵期間黑鮪會聚集並可很容易地觀測到。另外研究表示大西洋東部系群可能較西部系群成熟得早。

威脅

編輯

北方藍鰭鮪魚是重要的食用魚,其肉質鮮美,是製作生魚片的良好食材,一尾上好的黑鮪魚售價在東京築地市場往往可以超過10萬美金。因為其獨特的商業價值,全球的藍鰭鮪魚正在遭到濫捕,過度捕漁問題嚴重,魚群動向被配備聲納的魚船追蹤而無所遁逃。生活在大西洋的藍鰭鮪魚種數量自1970年代以來下降了九成。因此,藍鰭鮪魚已經被加州蒙特利灣海洋館的海產監視計劃列為「避免食用」。因數量劇減,故在IUCN紅色名錄內列為瀕危物種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更表示,若不改變現時的捕捉速度,地中海的將會在2012年絕種[4],而呼籲飲食業停止供應藍鰭鮪魚,但部分集團仍未有理會。例如日本三菱集團便被指責,不斷在地中海撈捕,囤積居奇以牟取暴利[5],令北方藍鰭鮪魚面臨更為嚴峻的生存前景。

而現行雖有保育措施,如國際大西洋鮪魚保護委員會宣布削減藍鰭鮪魚的捕撈量至2011年的二萬以下,並縮短捕撈季節至四個月,但仍被批評措施力度不足[6]摩納哥於2009年10月16日正式建議,列瀕危的北方藍鰭鮪魚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物種,禁止其國際貿易

現北方藍鰭鮪魚被列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附錄I中。[2]

養殖

編輯

人工飼養北方藍鰭鮪魚於2009年首次成功繁殖並從幼魚階段生長到魚苗階段[7]。但以此取代野生藍鰭鮪魚供應市場的目標仍然遙遠,自然種群的損失,以至崩潰似乎已不可避免。

北方藍鰭鮪魚被描繪在1993年鑄造的克羅埃西亞2庫納硬幣的反面。[8][9][10]

參考文獻

編輯
  1. ^ Safina, C. Thunnus thynn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1996. [2009-03-20]. 
  2. ^ 2.0 2.1 Thunnus thynnus (Linnaeus, 1758). [2009-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7).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缺少|last1= (幫助)
  3. ^ 3.0 3.1 Barbara A. Block, Heidi Dewar, Susanna B. Blackwell, Thomas D. Williams, Eric D. Prince, Charles J. Farwell, Andre Boustany, Steven L. H. Teo, Andrew Seitz, Andreas Walli, Douglas Fudge. Migratory Movements, Depth Preferences, and Thermal Biology of Atlantic Bluefin Tuna (PDF). SCIENCE. 17 AUGUST 2001, 293 [12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3). 
  4. ^ 藍鰭吞拿魚恐3年內絕種. 明報. 2009-04-14. 
  5. ^ 三菱囤積藍鰭吞拿魚牟利. 蘋果日報. 2009-06-04 [2009-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07). 
  6. ^ 藍鰭吞拿減捕撈. 太陽報. 2008-11-27 [2009-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0). 
  7. ^ Keim, Brandon. Tuna Ranch Hormone Cocktail Could Save Bluefin. July 22, 2009 [September 12,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24). 
  8. ^ Croatian National Bank. [2009-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6). 
  9. ^ Kuna and Lipa, Coins of Croatia. [2009-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2). 
  10. ^ 2 Kuna Coin. [2009-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4).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