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乳糖唾液酸貯積症

半乳糖唾液酸貯積症(英文:Galactosialidosis),也稱為神經氨酸酶缺乏症伴β-半乳糖苷酶缺乏症,是一種遺傳性溶小體儲積症[2]它是由CTSA基因突變而引起的,該突變導致β-半乳糖苷酶和神經氨酸酶的缺乏。這種缺乏會抑制細胞溶酶體的正常功能,導致細胞內有毒物質的積聚。標誌性症狀包括脊柱結構異常、視力問題、粗糙的面部特徵、聽力障礙智力障礙。由於半乳糖唾液酸貯積症涉及所有細胞的溶酶體,所以它會影響身體的各個部位,包括大腦眼睛骨骼肌肉[3]根據患者出現症狀時的年齡,該疾病由三種亞型組成:早期嬰兒型晚期嬰兒型青少年或成人型[4]這種情況被認為是罕見的,大多數病例都發生在青少年或成人患者群體中。

半乳糖唾液酸貯積症
又稱神經氨酸酶缺乏症伴β-半乳糖苷酶缺乏症[1]
溶酶體含有分解細胞廢物的消化酶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內分泌學
ICD-10E77.1
ICD-9-CM277.6
OMIM256540、​256540
DiseasesDB33441
Orphanet351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體徵和症狀

編輯

半乳糖唾液酸貯積症的體徵和症狀從輕微到嚴重不等,並且根據症狀開始時個體的年齡以及患者所患疾病的特定亞型而有所不同。[4]患同一亞型的個體之間的症狀也可能不同,但目前所知的是,一個人越早出現症狀,隨著時間的推移,疾病往往會發展得越嚴重。[來源請求]

被診斷患有早期嬰兒型半乳糖唾液酸貯積症的個體會在出生前或出生後出現症狀,而且往往最嚴重。最常見的症狀包括體液異常增多、肝脾腫大、心臟增大、骨骼發育異常、腎臟疾病逐漸惡化、面部特徵粗糙以及眼球後部出現櫻桃紅斑點。[5]

被診斷患有晚期嬰兒半型乳糖唾液酸貯積症的個體的症狀會與早期嬰兒半乳糖唾液酸貯積症相似,但只是出現在6個月左右,而且往往較輕微。此亞型的其他症狀可能包括生長問題、聽力或視力問題以及癲癇發作。[5]

被診斷患有青少年或成人型半乳糖唾液酸貯積症的個體的症狀包括平衡或協調障礙、皮膚上的暗紅色斑點或血管角化瘤、視力喪失、癲癇發作和肌肉抽搐或肌陣攣。此亞型的症狀往往不如前兩種亞型嚴重,通常開始於青春期,患者平均年齡為16歲。[6]

 
組織蛋白酶A的分子結構
 
神經氨酸酶1(NEU1)的分子結構

成因

編輯

分子生物學

編輯

半乳糖唾液酸貯積症是由突變的CTSA基因引起的。該基因編碼組織蛋白酶A[7]它與神經氨酸酶1和β-半乳糖苷酶形成蛋白質複合體,分解溶酶體攝入的脂肪蛋白質[4]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組織蛋白酶A,因為在複合體中,它可以防止神經氨酸酶1和β-半乳糖苷酶過早分解,從而使它們可以正常發揮功能。當CTSA基因發生突變時,組織蛋白酶A的蛋白質結構發生缺陷,使其無法與其他蛋白質結合或形成複合體。這會導致β-半乳糖苷酶和神經氨酸酶1的缺乏。[8]因此,溶酶體無法分解有毒物質,從而讓廢物在細胞內堆積。[來源請求]

 
β-半乳糖苷酶的分子結構

基因遺傳

編輯

所有被診斷患有半乳糖唾液酸貯積症的個體都以常染色體隱性方式遺傳了該病症,無論年齡或亞型如何。所有基因均由兩份拷貝組成,父母各一份。當一種疾病是隱性的時,這意味著患者需要一個基因的兩個突變拷貝才能繼承該特徵或疾病。[9]當父母都攜帶同一個基因的一個突變拷貝時,他們的後代有25%的可能性會繼承該基因的兩個拷貝並患上這種疾病。在患有半乳糖唾液酸貯積症的人群中,患者的父母都攜帶CTSA基因的突變拷貝。受影響的孩子繼承了這兩個突變的基因,導致疾病的發展。[來源請求]

沒有已知的環境或醫學與半乳糖唾液酸貯積症的病因有關。

 
半乳糖唾液酸貯積症以常染色體隱性方式遺傳,需要父母雙方都是突變基因的攜帶者。

[來源請求]

發病機制

編輯

當患者遺傳了兩個突變的CTSA基因拷貝時,就會發生半乳糖唾液酸貯積症。突變基因的編碼導致組織蛋白酶A的缺陷形式。當組織蛋白酶A的結構因突變而被破壞時,它將失去功能,不能與神經氨酸酶1和β-半乳糖苷酶形成消化複合物。最終,由於溶酶體無法發揮其功能,有毒物質會在人體細胞內積聚。[4]

診斷

編輯

當懷疑是半乳糖唾液酸貯積症的特徵性症狀時,患者可以接受特定檢測以確認診斷。其中一種常見的方法是測量神經氨酸酶1和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酶活性分析[4]酶活性水平降低表明缺乏組織蛋白酶A。可以進行完整的尿液分析以檢測寡糖的存在。[4]由於溶酶體功能障礙,當寡糖在細胞內積累過量時,它會通過尿液排除體外。[來源請求]

此外,可以通過分子遺傳分析更具體地確認診斷,分子遺傳分析用於識別CTSA基因中的突變。一旦檢測到突變,將檢測結果與體檢結果和患者的症狀相結合,以全面診斷半乳糖唾液酸貯積症。[3]患者出現症狀時的年齡用於確定患者的具體疾病亞型:[3]早期嬰兒型患者從出生至3個月大之間被診斷出來、晚期嬰兒型患者在3至12個月大之間被診斷出來、而青少年或成人型患者通常在症狀開始出現的青春期被診斷出來。[10]

Kleijer等人於1979年通過測量培養的羊水細胞中的β-半乳糖苷酶和神經氨酸酶活性進行了產前診斷。[11]

預防

編輯

由於這種疾病是遺傳性的,因此唯一可用於預防這種疾病的方法是通過基因攜帶者篩查,即在父母決定要孩子之前檢測其是否存在隱性突變的CTSA基因。如果發現父母雙方都是突變基因的攜帶者,則孩子有25%的可能性遺傳該病。遺憾的是這是無法避免的。[來源請求]

治療

編輯

目前,還沒有治癒半乳糖唾液酸貯積症的方法。但是,有一些治療方法可以幫助控制症狀並提供支持性治療[10]例如,治療計劃可能包括控制癲癇發作或肌肉抽搐的藥物。患者根據他們正在經歷的症狀和出現的頻率,與醫學遺傳學家、神經學家和眼科[3]醫生建立常規護理也很常見。

預後

編輯

被診斷患有半乳糖唾液酸貯積症的個體的預後因患者而異,這取決於年齡和症狀的嚴重程度。因此,沒有確定患者死亡或死亡風險增加的平均年齡。任何形式的疾病都沒有完全康復的機會。[來源請求]

早期嬰兒型

編輯

被診斷為早期嬰兒型的患者具有更嚴重、更具威脅性的症狀,並且存活機會降低,因為這種亞型發展得更快,[4]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患者確實能活到嬰兒晚期。[10]

晚期嬰兒型

編輯

由於晚期嬰兒型患者在一歲內出現症狀,病情沒有早期嬰兒亞型嚴重,生存機會更高,但患者的生活質量仍會受到很大影響,因為患者在出現症狀時還很年輕。患者仍需要詳細的護理計劃來控制症狀。[12]

青少年或成人型

編輯

被診斷為青少年或成人型的患者症狀較輕微,但必須處理漸進性精神障礙、脊柱畸形和癲癇等其他常見症狀。然而,患有這種亞型的患者壽命通常與正常預期壽命相關。[13]

流行病學

編輯

半乳糖唾液酸貯積症被認為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疾病,但其患病率尚不清楚。文獻中記錄的病例不到150例。在該人群中,約60%的病例屬於青少年或成人型,[6]症狀始於16歲或16歲之後。 據記載,大多數病例發生在擁有日本血統的人群中。[3]

研究

編輯

當前需要進行研究,以便未來更好地了解半乳糖唾液酸貯積症、診斷進展和更有效的治療。更多的研究已經完成,以確定半乳糖唾液酸貯積症患者的人口統計學和臨床特徵,最終目標是將這些信息用於基因轉移治療研究。[14]

目前至少有兩項針對半乳糖唾液酸貯積症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一項研究涉及對構成一些最罕見的溶酶體疾病的糖蛋白血症的研究,包括半乳糖唾液酸貯積症、天冬氨醯葡萄糖胺尿症岩藻糖苷貯積症辛德勒病唾液酸沉積症等疾病。這是一項針對100名被診斷患有九種糖蛋白沉積症中的任何一種的患者的縱向研究。該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定義疾病的常見程度,確定可能有助於早期診斷的臨床特徵,詳細說明疾病的進展,評估目前使用的支持療法,並確定可能的治療方法。[15]

參考文獻

編輯
  1. ^ RESERVED, INSERM US14-- ALL RIGHTS. Orphanet: Galactosialidosis. www.orpha.net. [11 April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4) (英語). 
  2. ^ Koike K, Hamaguchi T, Kitamura H, Imasawa T, Joh K. Galactosialidosis associated with IgA nephropathy: morphological study of renal biopsy. Pathol. Int. 2008, 58 (5): 295–9. PMID 18429828. S2CID 205477388. doi:10.1111/j.1440-1827.2008.02226.x. 
  3. ^ 3.0 3.1 3.2 3.3 3.4 Galactosialidosis | Genetic and Rare Diseases Information Center (GARD) – an NCATS Program. rarediseases.info.nih.gov. [2020-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1).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Galactosialidosis. Rare Genomics Institute. [2020-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1) (美國英語). 
  5. ^ 5.0 5.1 Galactosialidosis | Genetic and Rare Diseases Information Center (GARD) – an NCATS Program. rarediseases.info.nih.gov. [2020-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1). 
  6. ^ 6.0 6.1 Galactosialidosis: MedlinePlus Genetics. medlineplus.gov. [2020-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2) (英語). 
  7. ^ Kleijer WJ, Geilen GC, Janse HC, et al. Cathepsin A deficiency in galactosialidosis: studies of patients and carriers in 16 families. Pediatr. Res. 1996, 39 (6): 1067–71. PMID 8725271. doi:10.1203/00006450-199606000-00022 . 
  8. ^ Caciotti A, Catarzi S, Tonin R, Lugli L, Perez CR, Michelakakis H, Mavridou I, Donati MA, Guerrini R, D'Azzo A, Morrone A. Galactosialidosis: review and analysis of CTSA gene mutations. Orphanet J Rare Dis. 2013, 8 (1): 114. PMC 3737020 . PMID 23915561. doi:10.1186/1750-1172-8-114. 
  9. ^ Autosomal Recessive Inheritance. www.stlouischildrens.org. [2020-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2) (英語). 
  10. ^ 10.0 10.1 10.2 Galactosialidosis. ISMRD. [2020-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2) (英語). 
  11. ^ Kleijer, W. J.; Hoogeveen, A.; Verheijen, F. W.; Niermeijer, M. F.; Galjaard, H.; O'Brien, J. S.; Warner, T. G. Prenatal diagnosis of sialidosis with combined neuraminidase and beta-galactosidase deficiency. Clinical Genetics. July 1979, 16 (1): 60–61. ISSN 0009-9163. PMID 477017. S2CID 41124809. doi:10.1111/j.1399-0004.1979.tb00851.x. 
  12. ^ Galactosialidosis | Genetic and Rare Diseases Information Center (GARD) – an NCATS Program. rarediseases.info.nih.gov. [2020-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1). 
  13. ^ Galactosialidosis. ISMRD. [2020-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2) (英語). 
  14. ^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atient Population With Galactosialidosis - Full Text View - ClinicalTrials.gov. clinicaltrials.gov. 9 October 2018 [2020-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2) (英語). 
  15. ^ Greenwood Genetic Center. Longitudinal Studies of the Glycoproteinoses. 2017-07-31 [2022-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2).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