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第粥
及第粥,又稱狀元及第粥,是一種粵式粥點,講究粥底綿滑,白米粥熬到米粒全化。客人點時,舀入小鍋燒滾,加豬心、豬潤和豬粉腸,滾熟後盛碗,切碎油條,伴小碟雞蛋散上桌。豬內臟又稱「雜底」,美化為「及第」,成為賣點。它是廣州西關著名粥品之一,十分鮮味可口。
名稱傳說
編輯1. 相傳明朝倫文敘幼時家中甚貧,以賣菜為生。隔壁粥販憐其幼,惜其才,每天中午以買菜為名,著倫文敘送一擔菜至粥販家,送完菜後,粥販便以豬肉丸、豬粉腸、豬肝生滾的白粥招待之,權當午餐。後來倫氏在殿試高中狀元,心念粥販贈粥之恩,重回故地食了一碗當年老闆給他熬的那種粥。由於此粥無名,倫氏為其題名「及第」,並書一匾。「及第粥」之名,便由之傳遍廣州。
2. 晚清一肉販目不識丁,為記帳方便,向家附近的塾師學了「豬肉」、「豬肝」、「豬粉腸」幾個字。後來開科,有人攛掇肉販去應試,說功名全靠祖上積德。肉販信以為真,跑去應試,在考卷上寫了「豬肉」「豬肝」「豬粉腸」幾個字便把卷子上繳。應屆考官是肉販的塾師。塾師心中好笑,心想不如讓他歡喜一場,便為肉販另作一篇文章上交。其後肉販高中,塾師卻開始後悔,擔心肉販再來混帳,於是吩咐下一科的考官,若見有人只在考卷上寫了「豬肉」「豬肝」「豬粉腸」幾字,便把卷子作廢。豈料下科考官見考卷之後,想起前科同僚之囑,心想這之中莫不是有什麼玄機,自己也樂得賣個人情,於是便又另作一篇,讓肉販再次中舉。後來肉販上京赴考進士,沿途貪戀風光,不意竟遲到吃了閉門羹。目瞪口呆之際,一王爺經過,遺下一個燈籠。肉販撿起燈籠,又溜達到試場門口,門衛一看是王爺家的燈籠,心想這人非同小可,趕忙迎進。肉販把燈籠架於桌邊,又是如此這般在考卷上寫了七個大字,交卷。看到王府燈籠的考官忙戰戰兢兢地代作一篇呈上,肉販又高中。後來有人問肉販靠什麼高中,肉販答曰:「豬肉、豬肝、豬粉腸。」因此,後人便把用這三種材料熬的粥叫「及第粥」。
3. 清朝時,廣東林召棠中狀元回鄉拜祖,他每天都喜歡用豬肝、豬腰和豬肚煮粥而食。有一天,一位退居廣州的御史前來探訪林召棠,剛巧林狀元正在吃粥,便問他吃的是什麼粥。林狀元知道老御史盼望兒子能科場高中,因此指著那粥恭敬地回答:及第粥。御史吃過及第粥後,回到家裡便命廚人依法炮製,精心熬製及第粥給兒子吃,他的兒子果然高中狀元。老御史大喜過望,逢人便講及第粥的好處。因此,及第粥便廣為流傳開來。
4. 在豬肉行當和飲食行業中,廣東人把豬的腸臟稱之為「下水」、「雜底」。但在菜譜上不宜直書諢號,便書粵語諧音「及第」,取三元及第之意頭。其後,粥粉店也把豬內臟烹調的粥品,由「雜底粥」易名為「及第粥」,又稱「三元及第粥」。
外部連結
編輯- 美味求真:羊城的及第粥,2005年12月18日金羊網
- 及第粥的由來(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5年8月16日星辰在線
- 「狀元及第粥」的由來
- 喝粥老字號最親(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2年4月18日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