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塚雉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3年2月12日) |
叢塚雉(學名:Alectura lathami )又名澳洲叢塚雉、大塚雉,是一種常見的、分布廣泛的塚雉,其分布於從遠北昆士蘭到新南威爾斯州南海岸的尤若波達拉。澳洲叢冢雉也被引入南澳大利亞的袋鼠島。它是冢雉科現存最大的物種,是唯三棲息於澳大利亞的塚雉之一。在英語中該物種常被稱為「scrub turkey」、「bush turkey」(叢火雞),但實際上這種鳥與火雞並沒有很近的親緣關係。
叢塚雉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鳥綱 Aves |
目: | 雞形目 Galliformes |
科: | 塚雉科 Megapodiidae |
屬: | 叢塚雉屬 Alectura Latham, 1824 |
種: | 叢塚雉 A. lathami
|
二名法 | |
Alectura lathami Gray, 1831
| |
亞種 | |
|
生物學
編輯描述
編輯叢塚雉是一種有著黑色羽毛和紅色裸露頭部的大鳥。其總長度約為60—75 cm(24—30英寸)和翼展大約有85 cm(33英寸) 。來自約克角半島北部的紫垂亞種(A. l.purpureicollis)比更廣泛分布的指名亞種要小。它有一個突出的、扇形的側扁尾巴,其羽毛主要是黑色的,頭部為裸露的紅色,其肉垂為黃色(在指名亞種中)或紫色(在紫垂亞種中)。雄性的肉垂在繁殖季節會變得腫大,甚至會在奔跑時左右擺動。在繁殖和築巢季,雄性的頭部和肉垂也會變得更加明亮。叢塚雉身體的腹面散布著白色的羽毛——這在更年長的個體中更為明顯。叢塚雉不擅長飛行,通常只有在受到捕食者威脅或者為了上樹時才會短暫的飛行。
築巢
編輯它們在腐殖質地面上築巢,巢穴可達1至1.5公尺(3.3至4.9英尺)高,最寬可達4米(13英尺)。繁殖土墩常由占主導地位的雄鳥建造,當地雌性隨後會陸續訪問,來進行交配和產卵。築巢雄鳥會不知疲倦地工作,從四面八方收集材料;為了守護自己建造都巢穴,它們會盡全力與其他試圖搶占巢穴的雄鳥搏鬥。叢塚雉的蛋相當大(90 × 45mm),幼鳥在剛孵化時就已羽翼豐滿,只要羽毛一干,它們就能在數小時內飛翔;蛋由土墩堆肥產生的熱量孵化,堆肥堆的溫度可以通過添加或移除材料來調節,將孵化溫度保持在33—35 °C(91—95 °F)範圍內。 [2]叢塚雉通過將喙伸入土墩中來檢查溫度。與某些爬行動物相似,孵化溫度會影響叢冢雉雛鳥的性別比例,但爬行動物與這些鳥類相比產生性別比差異的機制不同,溫度影響爬行動物性別比是依賴與溫度掛鉤的性別決定機制,但是其影響塚雉卵性別比靠的是不同溫度下不同的胚胎死亡率。在 34℃ 的孵化溫度下,叢冢雉的雌雄比接近1:1,但在溫度較低時會產生更多的雄性,而在溫度較高時會產生更多的雌性。目前尚不清楚親鳥是否會以此來操縱後代的性別。通常更溫暖的孵化環境也會孵化出更重、更健康的雛鳥,但這與性別有何聯繫也同樣不得而知。 [3]
同一個築巢地點會被年復一年地使用,每個繁殖季節都會有舊巢被添加新材料。產卵通常發生於9月至次年3月,叢塚雉每一窩蛋平均會產下 16 至 24 個白色的蛋,有時在一個土堆中可能會發現多達 50 個由不同雌性產下的蛋。蛋在巢中呈圓形擺放,蛋之間相距20-30 cm,總是大的一端朝上。剛孵後,親鳥不會照顧幼鳥(甚至有時會主動攻擊幼鳥)因此剛孵化的幼鳥必須獨立生存。
捕食者與人類的影響
編輯叢塚雉蛋是澳洲巨蜥、蛇、澳洲野犬和狗最喜愛的食物之一,叢塚雉本身也是澳大利亞原住民的食物之一。幼鳥孵化出來之後不得不獨立生存,因此有著很高的死亡率。 [4]
在與人類接觸的情況下,叢塚雉幾乎不會表現出恐懼,甚至經常大膽地嘗試從桌子上偷食物並襲擊堆肥箱。與國家公園中的個體相比,城市化程度更高地區的叢塚雉會表現出更少的對人的恐懼。 [5]他們有時會在郊區的花園裡築巢,並在尋找築巢材料的過程中清除掉大量的花園覆蓋物。
棲息地
編輯叢塚雉一般棲息在熱帶雨林和潮濕的硬葉林之中,但有時也可以在較乾燥的灌木叢和開闊地區找到。在其分布範圍的北方,叢冢雉在海拔較高的地方最為常見,但個體會在冬季遷移到海拔較低的地區。在南方,它在山區和海拔較低的地區都很常見。
種群數量
編輯在 1930 年代,叢塚雉曾一度瀕臨滅絕,但今天它們相當常見。 [9]
與人類的關係
編輯叢塚雉在翻地覓食時會破壞花園。 [10]它還可能對糧食作物造成廣泛損害。 [11]新南威爾斯環境、氣候變化和水資源部曾發布有在城市環境中與叢塚雉共存的注意事項。 [6]
作為澳大利亞原住民飲食的一部分,它們有時會被當做食物獵殺。 [10][12] [13]叢塚雉的蛋平均重180 g(6.3 oz),有時也會被吃掉。 [14]
叢塚雉在昆士蘭州受到充分保護。 [15]根據 1992 年《自然保護法》,傷害叢塚雉屬於違法行為。 [16]對於第 1 類犯罪,將處以 3000 個處罰單位或兩年監禁。對於第 4 類違規,將處以 100 個處罰單位或 13,345.00 澳元。 [17]
在新南威爾斯州,根據《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射殺叢塚雉將被處以高達 22,000 澳元的罰款。 [18]
相關影像
編輯-
昆士蘭庫薩山(Mount Coot-tha)的雄性叢塚雉
-
雌性叢塚雉
-
叢塚雉(正面)
-
叢塚雉的蛋
-
叢塚雉雛鳥
-
亞成鳥
-
雄性叢塚雉的頭部細節
-
成鳥
-
奔跑中...
-
昆士蘭的叢塚雉
-
凱恩斯的叢塚雉
-
「阿爾本先生」,一隻努薩國家公園的雄性白化叢塚雉
-
站在公共野餐區的木凳上
-
叢塚雉(攝於餵食時)
-
雪梨郊區後院的叢塚雉
-
昆士蘭庫克敦瓷磚上的雄性叢塚雉
參考文獻
編輯-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8). Alectura lathami.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8. doi:10.2305/IUCN.UK.2018-2.RLTS.T22678551A131902671.en
- ^ Australian Brushturkey. NSW Department of Planning,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 New South Wales Government. [202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07).
- ^ Göth, Ann; Booth, David T. Temperature-dependent sex ratio in a bird. Biology Letters. 22 March 2005, 1 (1): 31–33. PMC 1629050 . PMID 17148121. doi:10.1098/rsbl.2004.0247.
- ^ Siossian, Emma. Rare white brush turkey in Noosa amazes scientist as species booms in urban areas. Australia: ABC News. 7 March 2020 [27 November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9).
- ^ Hall, Matthew J.; Burns, Alicia L.; Martin, John M.; Hochuli, Dieter F. Flight initiation distance changes across landscapes and habitats in a successful urban coloniser. Urban Ecosystems. 2020, 23 (4): 785–791. doi:10.1007/s11252-020-00969-5.
- ^ 6.0 6.1 Living with Brush Turkeys (新聞稿). New South Wales Government. 27 April 2009 [10 Februar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8 April 2013).
- ^ Taylor, John. Brisbane's brush turkey explosion heads south. Australia: ABC News. 29 December 2014 [1 June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9).
- ^ Observations. iNaturalist. [2022-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9) (英語).
- ^ Outdoor Australia. The Sydney Mail. 8 January 1930: 19.
- ^ 10.0 10.1 Sarah Collerton. Man v bird: the brush turkey battle. Australia: ABC News. 17 August 2009 [8 April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5 August 2012).
- ^ Brian Williams. Stuff the turkeys, dingoes need a break. The Courier Mail. 5 April 2013 [8 April 2013].
- ^ Melinda James (presenter). A bush tucker hunting program helps homeless men re-connect with culture. Stateline NT. ABC Katherine. 23 April 2010 [8 April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8 April 2013).
- ^ Louise FitzRoy; Gavin Cahill. Bush tucker first up on the Cold Esky Challenge. ABC Rural. 18 August 2008 [8 April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8).
- ^ Fact Sheet – Bush Tucker (PDF). Australia's Tropical Rainforest World Heritage. Wet Tropics Management Authority. [8 April 20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11 May 2013).
- ^ Australian brush-turkey. Environment. The State of Queensland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and Science). 2003-06-23 [2020-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1) (澳大利亞英語).
- ^ Nature Conservation Act 199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egislation.qld.gov.au
- ^ NATURE CONSERVATION ACT 1992 – SECT 88 Restrictions on taking protected animal and keeping or use of unlawfully taken protected animal. classic.austlii.edu.au. [202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9).
- ^ Someone is violently attacking protected brush turkeys with bow and arrows. Australia: ABC News. 7 November 2018 [202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9).
延伸閱讀
編輯- Edden, R. and Boles, W.E. (1986). Birds of the Australian Rainforests. Sydney: Reed Books.
- Marchant, S. and Higgins, P.J. (eds.) (1993). Handbook of Australian New Zealand and Antarctic Birds. Vol. 2: Raptors to Lapwings. Melbour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Olsen, P., Crome, F. and Olsen, J. (1993). The Birds of Prey and Ground Birds of Australia. Sydney: Angus and Robertson, and the National Photographic Index of Australian Wildlife.
外部連結
編輯- Internet Bird Collection中的叢塚雉視頻、照片和聲音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與叢塚雉共存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南威爾斯州政府
- 概況介紹 - Brushtur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