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海因里希·拉爾夫·馮·孔尼華
古斯塔夫·海因里希·拉爾夫·馮·孔尼華(Gustav Heinrich Ralph von Koenigswald,1902年11月13日—1982年7月10日),通常以縮寫G·H·R·馮·孔尼華引用,德裔荷蘭古生物學家和地質學家,專注於人類及其祖先的研究,包括直立人。他在爪哇島發現和研究的古人類化石及對東南亞其他重要化石的研究,使他成為20世紀古人類學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1]
古斯塔夫·海因里希·拉爾夫·馮·孔尼華 | |
---|---|
出生 | 1902年11月13日 柏林 |
逝世 | 1982年7月10日 (79歲) 巴特洪堡 |
母校 | |
職業 | 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史前史學家、古人類學家、大學教師 |
雇主 | |
獎項 | 金牌 |
早年生平
編輯馮·孔尼華出生於柏林,正值進化研究蓬勃發展的時期。他15歲時在毛爾一次旅行中獲得了一顆犀牛臼齒,開始了他的脊椎動物化石收藏。他之後在柏林、圖賓根、科隆和慕尼黑學習地質學和古生物學。
爪哇島的研究
編輯馮·孔尼華的導師費迪南德·布羅利(Ferdinand Broili)與荷蘭地質學家卡爾·馬丁(Karl Martin)和賴瑙特·威廉·范·貝姆倫(Reinout Willem van Bemmelen)關係密切。在他們的幫助下,馮·孔尼華於1930年底加入爪哇的地質調查局,成為一名古生物學家。在卡內基基金會的部分資助下,他在爪哇開展了系統的調查,並在1931年到1941年期間取得了重要的發現。在33歲時,他宣布發現了出土於惹班的少年頭骨化石,並將其歸為直立猿人(Pithecanthropus erectus)。儘管受到知名古生物學家歐仁·杜布瓦的批評,馮·孔尼華並未更改他的鑑定。
1937年到1941年間,爪哇出土了多件重要的古人類化石。1937年,他的一位助手帶來了直立猿人的頭骨碎片,但由於按件支付化石報酬的方式,導致當地工人將化石打碎以獲得更多報酬,其中一塊頭蓋骨正是杜布瓦發現的直立猿人頭蓋骨的精確複製品。其他知名化石包括Sangiran B下頜骨、帶間隙的Sangiran 4上頜骨,以及馮·孔尼華在1939年和1941年歸類為古爪哇魁人(Meganthropus paleojavanicus)的下頜骨。
馮·孔尼華的爪哇研究發現將哺乳動物化石分為更新世的三個時期:普倉層(早更新世)、卡布層(中更新世)和昂東層(晚更新世)。他指出,這些發現與19世紀的觀點相悖,後者認為人類的祖先應具有現代人類的大腦和類猿的下頜。現今,這些爪哇化石收藏於森肯貝格博物館,由德國巴特洪堡的維爾納·雷默斯基金會資助。
1937年,馮·孔尼華邀請古生物學家弗朗茨·魏敦瑞來爪哇考察最新的發現。1937年,他成為荷蘭公民。1938年,他和魏敦瑞共同宣布發現了一具新的直立猿人頭骨,並放棄了「中華猿人」這一屬名,將爪哇和周口店的化石歸為同一屬——直立猿人,後來又歸入「人屬」,成為「直立人」(Homo erectus)。
二戰時期
編輯二戰期間,馮·孔尼華在爪哇面臨著巨大風險。他成功地將化石藏匿,避免被日軍發現,但他作為荷蘭公民被關入戰俘營,僅有一件頭骨化石被日軍繳獲並呈給日本天皇,戰後得以歸還。
在戰爭期間,魏敦瑞借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辦公室繼續研究,並在化石記錄中將中華猿人和直立猿人合併為「直立人」。由於馮·孔尼華音信全無,許多人一度認為他已遇害。戰後,馮·孔尼華在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與魏敦瑞共事了18個月。
荷蘭時期
編輯在接下來的20年裡,馮·孔尼華在荷蘭烏得勒支大學擔任古生物學教授,期間訪問了非洲、菲律賓、泰國、婆羅洲和巴基斯坦等地。在巴基斯坦,他的研究團隊發現了屬於古猿屬的新物種和被認為是西瓦古猿的牙齒化石。
他於1950年成為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的成員,1968年被選為外籍院士。
馮·孔尼華還研究了非洲、亞洲和歐洲的古猿化石,他認為印度的物種是人科成員,而非洲的則屬於猿科。此結論促使他提出印度可能是人類起源地的主張。
退休後,馮·孔尼華獲得了德國森肯貝格自然研究會和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支持,在那裡領導古生物學研究中心長達14年,直至1982年去世。
參考文獻
編輯- ^ G.H.R. von Koeningswald (1902 - 1982). Royal Netherlands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