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頭東亞一種傳統儀式和禮節,又稱為叩首磕頭,起源於中國。行此禮的人以雙跪地,手按地面,以頭觸地。用以表示高度的忠誠和尊敬。這種儀式本來用於人類子女父母、祖先,或犯下嚴重錯誤時道歉

叩頭
大南皇帝保大帝的登基大典
文武百官向其叩頭示忠,攝於1926年
漢語名稱
正體字 叩頭/磕頭/叩首
簡化字 叩头/磕头/叩首
越南語名稱
越南語 quỳ lạy
khấu đầu
漢喃 跪𥚄
儒字 叩頭
韓語名稱
諺文고두
漢字叩頭
日語名稱
漢字 叩頭/磕頭/叩頭く
日語別稱
漢字 土下座
英語名稱
英語 Kowtow (verb/adj.)

叩頭亦有傳至日本、韓國、越南等遠東國家,傳至日本後於日語中被稱為土下座。西方語言亦直接從漢語引入「叩頭」一詞,翻譯成kowtow

歷史

編輯

將頭部觸於地面作為禮節,至西周已有明文記載;詩經中有稱:「虎拜稽首:『天子萬年』」之文字。實則「稽首」為中國九種拜禮之首,蓋古人席地而坐,將左手壓右手,弓身至地,稱為拜,而「稽首」則指在已下拜之狀態,另將頭部長久觸於地面。中國在宋代之前、以及朝鮮日本越南琉球傳統在正式場合皆席地而坐,稱為正坐,正坐與的差異在於正坐時臀部放於腳踝,跪則是殿部向後,只有膝蓋屈曲,正坐時把臀部提起即為跪,再俯身彎腰頭觸地即為叩頭。

康有為在《擬免跪拜詔》中對中國君臣禮儀的演變總結道:「漢制,皇帝為丞相起,晉、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宋乃立,惟元乃跪,後世從之。」 因此,蒙古人佛教菩薩跪拜的儀式世俗化,跪拜轉化為朝臣覲見皇帝的禮儀,到明朝,皇權更盛,因而續承元朝之禮。 清代廢棄了明朝殘忍的廷杖,但保留明朝已定型的跪拜儀式,包括人子對祖先,普羅大眾對官員,下屬對於長官,臣子對君主的禮儀。這種禮儀,在清朝近現代與其他國家如英國外交官接觸時,常引起外交禮儀上的重大爭議[2]

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廢除了跪拜禮。現時只在家族葬禮等場合出現。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馮愛珍. 福州方言词典.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8年: 第212頁. 
  2. ^ 黃澤存. 新时期对外宣传论稿. 五洲傳播出版社. 2002. ISBN 7508501470.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