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類主義(英語:posthumanismpost-humanism) (意思是人文主義之後或超越了人文主義)有五種定義:[1] [2]

  1. 反人文主義英語Antihumanism:任何批判傳統人文主義及有關人文主義和人類生存條件的傳統觀點的理論[3]
  2. 文化後人類主義:一種文化傾向,竭力超越有關人性的陳舊概念,以發展出能夠持續改變以適應當代技術科學知識的人性概念[4]
  3. 哲學後人類主義:一種哲學傾向,對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及其遺留思想的基本假設持批判態度[5]
  4. 後人類生存條件批判理論家對人類生存條件的解構[6]
  5. 超人類主義:一種思想和運動,尋求發展並使消除老齡化的技術成為可能,大大提高人類智力,體力和心理素質,以實現後人類未來。[7]

文化理論

編輯

伊哈布·哈桑文學學術研究理論家曾說過:

當人文主義把自己轉變成必須稱其為後人類主義的事物時,人文主義就走到了盡頭。[8]

這一觀點出現在後人類主義潮流之前。20世紀末期,後人類主義在有些分散卻互補的思想和實踐領域發展了起來。例如,哈桑是個知名學者,他的理論作品清晰地處理了社會中的後現代性。與哈桑既互補又形成對比的理論家包括:米歇爾·福柯朱迪斯·巴特勒、布魯諾·拉圖爾、H.凱薩琳·海爾斯、皮特·斯洛戴特克、斯特凡·洛倫茲·索格內、埃文·湯普森、弗朗西斯科·萬力拉和杜格拉斯·凱爾納。這些理論家中有哲學家,比如羅伯特.佩伯雷爾,他寫過有關後人類生存條件的作品,後人類生存條件經常被用來代替後人類主義一詞。[4][6]

後人類主義主要區別於古典人文主義,因為它使由人性構成的道德高度復原至眾多自然物種的一種。根據這一斷言,人類沒有毀滅自然或是在道德問題上高於自然的固有權利。人類知識也淪落到不太具有控制力的地位,而之前被視為世界的定義方面。人們承認人工智慧的限制和謬誤,即使這沒有暗示要摒棄人文主義的理性傳統。

後人類主義有時被用作以超人類主義為人所知的思想和技術的近義詞,因為它證實了實現後人類未來的可能性和 嚮往性,儘管是從純進化角度來說。不過,人文學科和藝術領域的後人文主義者批評超人類主義,據行為哲學家沙侖.貝爾說,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為超人類主義吸納擴展了許多啟蒙運動時期人文主義和古典自由主義的價值觀,也就是科學主義:[9]

利他主義,共生論,人文主義是支撐自由資本主義的溫和虛偽品質。人文主義總是被整合入剝削話語: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新帝國主義,民主,當然還有美國的民主化。超人類主義的一大瑕疵就是把自由人價值觀引進人類的生物科技改善方面。後人類主義的批判力度更大,試圖通過建立對自身和他人,本質,意識,智力,理性,代理,親密,生命,體現,身份和身體的新理解。[9]

批評

編輯

一些批評家認為一切形式的後人類主義所具有的共同之處要多於其各自支持者所意識到的。[10]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Ferrando, Francesca. Posthumanism, Transhumanism, Antihumanism, Metahumanism, and New Materialisms: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 (PDF). 2013 [2014-03-14]. ISSN 1932-106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5-01). 
  2. ^ Oliver Krüger. Virtual Immortality. God, Evolution, and the Singularity in Post- and Transhumanism. Bielefeld: transcript. 2021. ISBN 978-3-8376-5059-4. 
  3. ^ J. Childers/G. Hentzi eds., The Columbia Dictionary of Modern Literary and Cultural Criticism (1995) p. 140-1
  4. ^ 4.0 4.1 Badmington, Neil. Posthumanism (Readers in Cultural Criticism). Palgrave Macmillan. 2000. ISBN 0-333-76538-9. 
  5. ^ Esposito, Roberto. Politics and human nature (PDF). 2011 [2013-06-06]. doi:10.1080/0969725X.2011.62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 
  6. ^ 6.0 6.1 Hayles, N. Katherine. How We Became Posthuman: Virtual Bodies in Cybernetics,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ISBN 0-226-32146-0. 
  7. ^ Bostrom, Nick. A history of transhumanist thought (PDF). 2005 [2006-02-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5-21). 
  8. ^ Hassan, Ihab. Prometheus as Performer: Toward a Postmodern Culture?. Michel Benamou, Charles Caramello (編). Performance in Postmodern Culture. Performance in Postmodern Culture (Madison, Wisconsin: Coda Press). 1977. ISBN 0-930956-00-1. 
  9. ^ 9.0 9.1 Zaretsky, Adam. Bioart in Question. Interview.. 2005 [2007-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5). 
  10. ^ Winner, Langdon. Resistance is Futile: The Posthuman Condition and Its Advocates. Harold Bailie, Timothy Casey (編). Is Human Nature Obsolet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ctober 2004: M.I.T. Press. : 385–411. ISBN 026252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