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粹主義 (日本)

概述

國粹主義(日語:国粋主義こくすいしゅぎ kokusuisyugi)又稱為日本民族主義,指的關於日本民族民族主義(特別是愛國主義)的是一系列的概念,內容比較寬泛。

1905年-1945年

編輯

政治的觀點來看,二戰期間日本軍隊的政治和理念基礎可被稱為日本國民理念Japanese nationalist ideology,或譯為日本民族主義者理念,即是所謂日本精神)。這種理念難於簡單闡述,包括了種族正確教條,部分類似於納粹主義法西斯主義,是一種獨一無二的哲學民族主義文化宗教各成分的的混合體。

日本的傳統——武士道神道教神國主義)、八幡神信仰、菊花象徵等,都為民族主義提供了溫床。

明治時代起,日本在教育上強調傳統的民族政治價值觀、宗教觀和道德觀的重要作用。日本在官僚機構上實現了現代化,但仍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日本要成為至少能與西方勢力並肩的強大國家的想法,自1905年的日俄戰爭勝利後起逐日增強。從昭和時代起教育系統便注入了軍國主義種族理念,以讓日本成為軍事強國並為未來所需的兵力做好準備。

太平洋戰爭時期,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更為國家主義的皇國史觀日本精神論等意識形態。[1]

1945年後

編輯

1946年2月,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元帥被任命起草一份模範的和平憲法用以引導日本人民。美國的目的在於從日本的政府社會經濟體制上徹底根除武力賴以存在的基礎。由於放棄了戰爭和武力,日本尋求從美國處獲得安全保障。冷戰開始後,從地緣政治考慮,美國與日本有著較密切的關係。日本希望能夠憑藉這種關係,及時在當時的兩極世界裡扮演重要角色。[來源請求]

日本在二十世紀後期,所創造的經濟奇蹟轉移了國民對民族主義的注意。[來源請求]

今天的日本民族主義情緒在升溫。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日本的外交政策的民族主義立場更為明顯。右翼的歷史修正主義者尋求修改或重寫日本憲法,去除憲九條的約束。一般認為這將使日本建立不受美國制約的外交政策。一些民族主義色彩濃厚的書籍,如《日本可以說不》,在日本受歡迎的程度也說明了日本民間民族主義的升溫。教科書對二戰期間日本所扮演的角色的淡化處理,小泉純一郎麻生太郎安倍晉三首相總理大臣頭銜靖國神社的多次參拜,被認為是日本民族主義的升溫。[誰說的?]另一方面,亦有觀點[誰說的?]將日本近年來的上述變化看作不過是對民族自信心的維護,並指出日本並不比其一些鄰國更為民族主義化。

激進的日本民族主義者

編輯

激進的日本民族主義者,是指具有日本民族主義信念(有些甚至到達了極端民族主義的程度),且具有較激進的思想、言論或行動的人。中國大陸的部分網友,將他們稱為(日本)憤青

在日本被稱謂「憤怒青年(怒れる若者たち)」的是1959年到1960年的反對日美安全保障條約修改和三井三池煤礦勞工鬥爭時參加反政府、反體制運動的大量學生和青年工人。取名於1950年代英國文學潮流「Angry Young Men」。

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代,在日本的學生里對馬克思主義的熱情消退,一部分學生轉向愛國主義。比如,在中國被批評為右翼教科書的《新しい歴史教科書》的編寫和推廣是很多年青人參與的群眾文化運動方式進行。這種形式的右翼運動在以往的日本是少見的。那些年青人對前一代的左翼學生運動有蔑視之感,並對淡化日本國民意識的現行大部分教科書有反感。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西田毅. 国粋主義 こくすいしゅぎ. 日本大百科全書(ニッポニカ). [2020-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1).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