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記譜
圖像記譜(Graphical notation)是音樂記譜法的其中一種,以圖案、不常用的符號以及文字解釋的形式去描述音樂的演奏方法。當代的實驗音樂為了發掘新的演奏模式,當傳統的音樂符號不足以表達的時候,作曲家常常要創造新的符號去描述演奏方法。
圖像記譜可以是以下一種或多種記譜法的混合:
- 圖像記譜(Graphical score)。以圖像去表達大約的音樂特徵,以下這個例子從左到右代表時間,而上下代表聲音的頻率高低。
有一些樂譜則介乎傳統五線譜和圖像記譜法之間,例如以譜表的線條高低代表音與音之間相對的高低,但卻並不代表準確的音高:
- 文字記譜(Prose scores),以文字、或口頭上的指引,去描述樂曲發生的事件,尤其當一些演奏方法並沒有先例的時候,當代的作曲家要以文字詳細地解釋。文字記譜使一些並沒有接受過傳統音樂訓練的人,即使不懂五線譜,也可以透過文字去創作或者演奏音樂。
圖案音樂符號
編輯圖像記譜最常見的模式是以點、線、面或其它的圖案代表音高、音量、長度等等,在1950年代,最早使用圖案符號的先鋒派作曲家有潘德列茨基(Krzysztof Penderecki)和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以及實驗派作曲家如約翰·凱奇(John Cage)和艾爾·布朗(Earle Brown)等等。最初他們只是運用新的圖案符號,但樂譜的概念和傳統五線譜接近。後來這些作曲家亦發展出更加抽象的圖像記譜法,圖案不一定對應獨特的演奏技巧,而是圖畫去描述音樂大概的感覺,給予演奏者即興演奏的自由,這些音樂亦因此被稱為機遇音樂。
以下是一些以圖案描述演奏方法的例子:
以線條代表音的長度 | |
以音桿(Beams)代表音和音之間相隔的時間 | |
以音符之間的空間代表音和音之間相隔的時間 | |
音符從慢到快演奏 | |
音符從快到慢演奏 | |
最高的音/最低的音(無需準確的音高) | |
音群(tone cluster, 又譯作音堆),一群密集的音高,在這例子裏條線的升降代表滑音 | |
延長記號 (fermata) |
運用圖像記譜的作曲家
編輯比較著名的圖像記譜的作曲家有:
- 艾爾·布朗(Earle Brown)
- 約翰·凱奇(John Cage)
- 喬治·克朗(George Crumb)
- 布萊恩·伊諾(Brian Eno)
- 利蓋蒂·捷爾吉(György Ligeti)
- 克里斯多福·潘德列茨基(Krzysztof Penderecki)
- 卡爾海因茨·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
- 譚盾(Tan Dun)
參考文獻
編輯- Tisano, Theresa Sauer (2009). Notations 21. New York: Mark Batty Publisher. ISBN 978-0-9795546-4-3
- Cage, J. and Knowles, A. (1973). Notations. Reprint Services Corp. ISBN 0-685-14864-5
外部連結
編輯- Pictures of Music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Bergstroem-Nielsen, Carl: Experimental improvisation and notation practise 1945-1999; Experimental improvisation and notation practise, addenda 2000-. Online bibliographies.
- Real-time interpretation of Rainer Wehinger visualization of Ligeti's electronic work Artikula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An online collection of graphic scores curated by the New York Miniaturist Ensemble
- Notations21, an anthology of innovative musical notation
- a blog dedicated to graphic scores
- Cuaderno de Yokohama by Llorenç Barb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complete series of 17 graphic scores that Barber created in Yokohama (Japan) in 2005. Ràdio Web MACB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arcelona,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