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洛夫林

美國音樂家

大衛·洛夫林(英語:David Lovering,1961年12月6日)是位美國音樂家魔術師。他於1986年加入主打另類搖滾小妖精樂隊,是樂隊鼓手並以為成名。1993年樂隊解散後,洛夫林先後同包括譚雅·唐納利、Cracker樂隊、The Martinis樂隊在內的藝人或樂隊合作。他還以化名「科學現象主義者」(The Scientific Phenomenalist)從事魔術演出,在舞台上表演以科學和物理為基礎的實驗。

大衛·洛夫林
David Lovering
2004年,大衛·洛夫林在休斯敦雷萊恩體育場演出
音樂家
暱稱The Scientific Phenomenalist
出生 (1961-12-06) 1961年12月6日62歲)
職業鼓手
音樂類型另類搖滾
演奏樂器鼓、吉他、低音吉他、演唱
活躍年代1986年起
唱片公司4AD
網站官方網站
相關團體小妖精樂隊弗蘭克·布萊克和天主教徒樂隊Nitzer Ebb樂隊譚雅·唐納利Cracker樂隊The Martinis樂隊
Eeenie Meenie、黃金黎明協會

身為鼓手,洛夫林受到包括齊柏林飛船斯迪利·丹樂隊在內的多種流派影響。他的魔術表演則受到瑞奇·傑伊麥克斯·梅文尤金·伯格的影響,與其他許多魔術師的表演風格大相逕庭。洛夫林曾一度放棄音樂,但在2004年小妖精重聚後,洛夫林又回到樂隊,繼續擔任鼓手,後悔自己不該「就這樣放棄了深愛的東西」。2007年末,他和另外兩位樂手組建樂隊「黃金黎明協會」。2014年,洛夫林與小妖精樂隊其他成員推出最新專輯《獨立辛迪》。

生平簡介

編輯

青年和高校時期

編輯

大衛·洛夫林生於麻薩諸塞州伯靈頓。他在十幾歲時學會打鼓,就讀高中時還加入學校的軍樂隊[1]。據朋友約翰·墨菲(John Murphy)所說,洛夫林在音樂品味方面總是「以鼓為本」[2]:18。洛夫林在自己的高校紀念冊中寫道,他對未來有三大期望:加入搖滾樂隊,成為電氣工程師,以及與最喜歡的匆促樂團巡迴演出[3]。高中畢業後,洛夫林前往波士頓溫特沃斯理工學院學習電子工程。他和墨菲一起在商店打工,[2]:18工作期間經常惡作劇,洛夫林曾有一次把商店的衛生間同火災報警器相連。[4]。1982年從溫特沃斯理工學院畢業並取得學士學位後,他找了份製作雷射器的工作,並且繼續在當地多個樂隊擔任鼓手[1]。洛夫林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多個音樂流派樂隊,包括斯迪利·丹樂隊、齊柏林飛船Devo樂隊都對他的音樂風格產生了影響[5]

小妖精樂隊

編輯

墨菲與金·迪爾Kim Deal)在1985年亡兵紀念日成婚,洛夫林出席了婚禮。1986年1月,新成立的小妖精樂隊聘請迪爾加入演奏低音吉他,這是個由查爾斯·布萊克·弗朗西斯·湯普森Charles "Black Francis" Thompson)和喬伊·聖地牙哥共同組建的另類搖滾樂隊。樂隊這時還沒有鼓手,墨菲於是建議洛夫林前去面試。洛夫林這時已經有些日子沒有打鼓,雖然聽過樂隊中3人表演的幾首歌曲,但感覺平平無奇。不過,重新拿起鼓槌後,他最終同意加盟。[2]:181985至1986年間,洛夫林和樂隊一起創作、排練,還在波士頓的多處小型場地演出。樂隊決定在1987年錄製18首歌曲製成演示磁帶,洛夫林參與了其中一首歌曲的創作,這首《Levitate Me》(意為「飄浮的我」)也是他為小妖精樂隊主創的唯一一首歌曲。洛夫林還登上了這本磁帶的封面,畫面上他一絲不掛,背對著鏡頭慢跑[2]:55。小妖精樂隊發布的第一張唱片《來吧朝聖者》(Come on Pilgrim)中就收錄了這首《Levitate Me[6]

1988年,小妖精樂隊錄製了第2張錄音室專輯唱片《弄潮兒羅莎》(Surfer Rosa)。洛夫林在其中多首歌曲中的表演——如以10秒鼓點獨奏開場的《骨胳機器》(Bone Machine)、以及《幼發拉底河》(River Euphrates)和《突破肉體》(Break My Body)——讓他既穩且準的風格開始為世人熟知。[7]緊接著,小妖精樂隊的首張大唱片《杜利特爾》(Doolittle)於1989年發布。唱片錄製期間,湯普森說服洛夫林在「純粹是作為情歌創作」的《啦啦愛你》(La La Love You)中一展歌喉。[8]唱片製作人吉爾·諾頓(Gil Norton)之後表示,唱片錄製期間,洛夫林「從以前那個連音符都不願唱的傢伙變成個『我都沒法讓他遠離話筒』的人。他還真就是這麼位藝人」[2]:113。除打鼓和演唱外,洛夫林還在專輯的倒數第2首歌曲《銀》(Silver)中演奏電貝斯[8]

《杜利特爾》面世後,兩年連發3張專輯,並且持續進行的巡迴演給樂隊成員帶來很大壓力,成員間的關係變得緊張。《杜利特爾》和《Fuck or Fight》(意為「性交或戰鬥」)的巡迴演出於1989年11月結束後,幾位樂手都已筋疲力盡,無法參加次日晚上舉行的巡演結束聚會,並且不久後就宣布休整一段時間[9]。1990年中期,樂隊再度聚首,洛夫林與其它成員遷居洛杉磯。小妖精樂隊接下來還發布了兩張專輯,分別是1990年的《波莎諾娃》(Bossanova)和1991年的《欺騙世界》(Trompe le Monde)。洛夫林是其中一首《讓我相信》(Make Believe)的主唱,在歌中承認他一直對美國創作歌手黛比·吉布森「念念不忘」[10]。1991至1992年,小妖精樂隊還零星進行了一些巡演,最終於1992年解散。1993年初,樂隊解散的真實原因公布,主要是因為湯普森和迪爾之間的關係緊張[11]

「科學現象主義者」和其他工作

編輯

小妖精樂隊解散後,洛夫林先後與多個藝人和樂隊合作擔任鼓手。他曾是Nitzer Ebb樂隊的鼓手,但又謝絕了加入噴火戰機樂隊的邀請[2]:183。接下來他加入喬伊·聖地牙哥組建的The Martinis樂隊,並在1995年電影酷哥炫妹也瘋狂》(Empire Records)的原聲帶歌曲《自由》(Free)中亮相。但是,他很快又離開The Martinis樂隊,成為Cracker樂隊的巡演鼓手。[12]。洛夫林換了一個又一個樂隊,1997年時曾與譚雅·唐納利和波士頓樂隊Eeenie Meenie合作。由於在找工作上遇到困難,洛夫林決定不再打鼓,於是租下禁止住戶打鼓的房屋住了進去[2]:183

20世紀90年代末,洛夫林跟隨朋友格蘭特·李·菲利普斯Grant-Lee Phillips)前去一場魔術大會。他對其中一些表演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之後還稱「我一定要學會那是怎麼辦到的。」[4]另一位有共同興趣的朋友卡爾·格拉索(Carl Grasso)邀請兩人前去魔法城堡觀看表演,這是洛杉磯一家以魔術為主要賣點的夜總會[4]。洛夫林在這裡結識了Possum Dixon樂隊主唱羅布·扎布里基Rob Zabrecky),兩人很快成為朋友。在扎布里基的勸說下,洛夫林向魔法城堡申請成為表演者。[13]申請獲批後,洛夫林把自己塑造成「科學現象主義者」,在表演中把舞台演出經驗和電力工程知識相結合。他決定投身魔術的根本原因在於,作為音樂家,他「無法超越小妖精樂隊」。[14]

洛夫林以「科學現象主義者」的身份穿著實驗室工作服出場,在舞台上表演科學和物理學實驗。他不喜歡傳統的魔術技術,傾向「使用精神力量表演更為精神性的內容」[2]:184。對此他在之後表示:「那都是些你從來都沒見過,並且非常奇怪的物理實驗,讓人感覺非常歡快……我寧可讓觀眾們都去爭論『這到底是不是(魔術)?』,而不是『這都是科學』或『這都是魔術』。所以我做的都是些其他魔術師不做的怪事。」[2]:184據洛夫林表示,身手非常靈活的瑞奇·傑伊Ricky Jay)、善於分析他人心理的麥克斯·梅文Max Maven)和尤金·伯格Eugene Burger)都對自己的魔術表演技巧有一定影響[13]。此外,他的表演過程中經常涉及複雜的自製機器[15]

洛夫林成為駐留魔法城堡的邪惡三人組成員,向來賓表演「新浪潮、另類而前衛的魔術」[13]。之前組建小妖精樂隊的湯普森將藝名變更為弗蘭克·布萊克(Frank Black),請洛夫林參與自己的全美巡迴演出,在每場演唱會開始時表演魔術。之後格蘭特·李·菲利普斯、金·迪爾和譚雅·唐納利組建的The Breeders樂隊,以及坎帕·范·貝多芬樂隊也加以效仿[2]:184。2002年,洛夫林在Shellac樂隊策劃的音樂節上表演,之後還聲稱這次魔術演出「或許是我最偉大的成就」[4]

重返小妖精樂隊

編輯

2003年夏,洛夫林已陷入憂鬱[3]。他在2004年接受採訪時表示:「我記得自己正在去銀行的路上,心裡煩悶無比——不管是經濟還是別的任何方面,我面對的都是個爛攤子,所經營的感情也糟糕透頂。我已經觸及谷底。就在去銀行的路上,我的手機響了。是喬(指喬伊·聖地牙哥)打來的,他說:『猜怎麼著?』」[3]聖地牙哥不久前剛接到湯普森的電話,後者稱打算重聚小妖精樂隊。聽到這個消息,洛夫林喜出望外[3],之後他表示:「這其中最讓人難過的事情在於,當我坐下來和小妖精樂隊排練時,我簡直無法相信自己曾經就這樣放棄了深愛的東西」[3]。2004年,洛夫林和樂隊錄製了重聚後的首張單曲Bam Thwok[16]

2006年的紀錄片loudQUIETloud》以小妖精樂隊2004年的重聚巡演為主題,洛夫林在片中亮相。他的父親在巡演期間去世,洛夫林為此開始重度酗酒。據湯普森所說,洛夫林在幾次現場演出時「搞砸了幾首歌」[17]。「全讓鏡頭拍下來了,」湯普森說,「經過重新剪輯,看起來仿佛整個巡演都因大衛喝多了酒變得仿佛脫韁的野馬。然而事實並非如此。」[17]2005至2006年,洛夫林與樂隊一起巡演,周五晚上則回到魔術城堡,與邪惡三人組一起演出。2007年,他同The Martinis樂隊在慈善音樂會演出,為身患癌症的沃利·英格拉姆(Wally Ingram)籌資[18]。同年末,他和洛杉磯音樂人阿米特·艾特爾曼(Amit Itelman)和奧斯卡·雷(Oscar Rey)一起組建新樂隊「黃金黎明協會」(The Hermetic Order of the Golden Dawn[19]。2014年,洛夫林與小妖精樂隊其他成員推出最新專輯《獨立辛迪[20]

唱片

編輯

小妖精樂隊

編輯
  • 《來吧朝聖者》(1987年)
  • 《弄潮兒羅莎》(1988年)
  • 《杜利特爾》(1989年)
  • 《波莎諾娃》(1990年)
  • 《欺騙世界》(1991年)
  • 《獨立辛迪》(2014年)
  • 頭部攜帶者》(Head Carrier,2016年[21]

譚雅·唐納利

編輯
  • 《劣勢情歌》(Lovesongs for Underdogs,1997年[22]

The Martinis樂隊

編輯
  • 《重擊》及同名迷你專輯(Smitten,2004年[23]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Mico, Ted. "Hispanic in the Streets". Melody Maker. 1990-09.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Frank, Josh; Ganz, Caryn. Fool the World: The Oral History of a Band Called Pixies. Virgin Books. 2005. ISBN 0-312-34007-9. 
  3. ^ 3.0 3.1 3.2 3.3 3.4 Barton, Laura. Misfits that fit. London: The Guardian. 2005-07-20 [2007-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20). 
  4. ^ 4.0 4.1 4.2 4.3 Albert, John. Rock Magicians. LA Weekly. 2003-07-13 [2008-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9). 
  5. ^ Interview with Eeenie Meenie Part Two. No-Fi Magazine. [2011-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9). 
  6. ^ Come On Pilgrim. AllMusic. All Media Network, LLC. [2015-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5). 
  7. ^ Sanneh, Kelefa.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This Really Loud Band.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04-12-13 [2015-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5). 
  8. ^ 8.0 8.1 Sisario, Ben. Doolittle. Continuum, 33⅓ series. 2006: 104. ISBN 0-8264-1774-4. 
  9. ^ 4AD – Pixies Profile. 4AD. [2015-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6). 
  10. ^ Black, Frank. Complete 'B' Sides (CD booklet). Pixies. 4AD. 2001. 
  11. ^ Pixies' Bossa Says It's Nova. NME. 1993-01. 
  12. ^ Phares, Heather. The Martinis > Biography. Allmusic. All Media Network, LLC. [2015-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01). 
  13. ^ 13.0 13.1 13.2 Albert, John. Rock Magicians – Page 2. LA Weekly. 2003-07-13 [2008-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26). 
  14. ^ Bainbridge, Luke. Spiritual (and other) rebirths. London: The Observer. 2007-01-21 [2015-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9). 
  15. ^ Albert, John. Rock Magicians – Page 3. LA Weekly. 2003-07-13 [2008-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26). 
  16. ^ New Pixies Song on iTunes. NME. 2004-06-14 [2015-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30). 
  17. ^ 17.0 17.1 Pixies to begin work on new album. NME. 2006-10-24 [2015-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4). 
  18. ^ Pixies men, Garbage, George Clinton play benefit show. NME. 2007-02-01 [2015-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0). 
  19. ^ LA Weekly – Calendar Listings. LA Weekly. [2008-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8). 
  20. ^ Steve Appleford. The Pixies on 'Indie Cindy' and Recording Without Kim Deal. Rolling Stone. 2014-04-25 [2015-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2). 
  21. ^ Heller, Jason. First Listen: Pixies, 'Head Carrier'. npr. npr. 2016-09-22 [2017-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7). 
  22. ^ Lovesongs for Underdogs - Tanya Donelly: Credits. Allmusic. All Media Network, LLC. [2015-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23. ^ Smitten - The Martinis: Credits. Allmusic. All Media Network, LLC. [2015-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9).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