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聞謤
孔聞謤(1593年12月7日—1645年?),字玄伏[1],號觀生[2],一號觀我,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二代孫,屬息陬戶[3],明朝末年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生平
編輯孔聞謤出生於萬曆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1593年12月7日)[4],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科鄉試六十二名,天啓二年(1622年)聯捷進士,與族兄孔聞詩同榜。初在禮部觀政,天啓四年(1624年)授行人司行人。天啓七年(1627年)丁憂去官。崇禎二年(1629年)服闕,補原職。崇禎四年(1631年)考選,次年升任禮部主客司主事,崇禎六年(1633年),升祠祭司員外郎,再升儀制司郎中。崇禎七年(1634年),出任陝西參議,十三年升本省副使,改河西道,後又遭丁憂回鄉[2]。
明亡,清軍入關,強推剃髮令。順治元年(1644年)1644年,孔聞謤上書說:「臣家的宗子衍聖公孔衍植已率領四氏的子孫告於祖廟,都已循命剃髮。但念先聖孔子是典章禮儀的宗師,顏子、曾子、孟子三賢並起維護。其所定禮儀之大者,莫過於冠服之禮。先聖的章甫和縫腋,子孫世代謹守,因此從漢到明,各朝制度雖有增減,但下臣家族服制卻三千年未改。今日一旦變更,恐於皇上崇儒重道之典有未盡。是否應該蓄髮,以恢復先世衣冠?」清廷於順治二年十月戊申(1645年12月17日)下旨嚴責:「剃髮嚴旨,違者無赦。孔聞謤疏求蓄髮,已犯不赦之條,姑念聖裔免死。況孔子聖之時,似此違制,有玷伊祖時中之道。著革職,永不敘用。」不久,孔聞謤就在家中去世。[2][5]
家庭
編輯曾祖孔彥齡,祖孔承壽,父孔弘侃,歲進士,贈徵仕郎。母張氏,封孺人。娶王氏,繼娶朱氏。有子孔貞恆、孔貞咸、孔貞復、孔貞升。
參考資料
編輯- ^ 《聖門志》(卷3):孔聞謤,字玄伏,六十二代。天啟壬戌科會試第九十五名,廷試二甲二百七十四名,授禮部觀政。
- ^ 2.0 2.1 2.2 《皇明四朝成仁錄·卷四》:一曰聞謤,字觀生,天啟四年與聞詩同舉進士。初任行人,陞禮部郎中,出為副使分守河西道,丁艱居里。崇禎十七年有令官民剃髮,聞謤致書攝政王言:「貴國既得中華,當用中華冠服。」有令云:「孔子聖之時,聞謤妄言,殊辱乃祖,理當正法。念聖裔,革職為民,永不敘用。」未幾,卒於家。
- ^ 《孔子世家譜》 ,山東友誼出版社 ISBN 7-80551-265-5
- ^ 李安訥,《朝天錄》
- ^ 《清世祖實錄》:原任陝西河西道孔聞謤奏言:「臣家宗子衍聖公孔允植,已率四氏子孫告之祖廟,俱遵令剃髮訖。但念先聖為典禮之宗、顏曾孟三大賢,並起而羽翼之。其定禮之大者,莫要於冠服。先聖之章甫縫掖,子孫世世守之,是以自漢暨明,制度雖各有損益,獨臣家服制三千年來未之有改。今一旦變更,恐於皇上崇儒重道之典有未盡也。應否蓄髮,以復先世衣冠?」統惟聖裁得上旨:「剃髮嚴旨,違者無赦。孔聞謤疏求蓄髮,已犯不赦之條,姑念聖裔免死。況孔子聖之時,似此違制,有玷伊祖時中之道。著革職,永不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