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規戰爭戰爭的一種形態,其戰鬥方式為公開地使用傳統戰爭武器和戰場戰術去戰勝敵人。戰爭中我敵劃分十分清楚,武器也是直接攻擊敵人個體。戰鬥中通常使用傳統或正規武器,而非化學武器生化武器核武器

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中的蘇聯士兵和坦克,這是二戰中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

通常情況下,國家發動正規戰爭的目的為削弱或破壞敵對勢力的軍事力量,以致敵方無法再參與正規戰爭。但在存亡關頭中,參戰的一方或雙方可能發動非正規戰爭英語unconventional warfare以反敗為勝。

歷史

編輯

國家的形成

編輯

國家最初是由柏拉圖倡導的,但在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力鞏固中得到了更多的接受。隨後,歐洲君主獲得了權力,天主教會被剝奪了世俗權力,並被國王的神權所取代。1648年,歐洲列強簽署了《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結束了宗教暴力,實現了純粹的政治治理和政治觀,標誌著現代國家的誕生。

在國家主義範式中,只有國家及其任命的代表才可以攜帶武器並參加戰爭。事實上,戰爭隨後僅被理解為主權國家之間的衝突。君主們強化了這一觀念並賦予它法律的力量。任何貴族都可以發動戰爭,但歐洲君主必須鞏固軍事力量以應對拿破崙戰爭

克勞塞維茨範式

編輯

普魯士是試圖積聚軍事力量的國家之一。普魯士的一位軍官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寫了《戰爭論》,這是一部完全植根於國家世界的著作。所有其他形式的國內衝突,例如叛亂,都沒有被考慮在內,因為從理論上講,他無法解釋國家面前的戰爭。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他越來越意識到非國家軍事行為體的重要性,正如他的「武裝人民」概念所揭示的那樣,他指出,這種概念與傳統軍事行為體有著相同的社會和政治根源。

襲擊或仇恨等行為隨後被貼上犯罪活動的標籤並被剝奪合法性。這種戰爭範式反映了21世紀初大多數現代化世界的觀點,通過對當時的正規軍隊的考察證實了這一點:大型、高維護性和技術先進的軍隊,旨在與設計類似的部隊競爭。

克勞塞維茨還提出了宣戰理由問題。戰爭是出於社會、宗教甚至文化原因而進行的,克勞塞維茨教導說,戰爭僅僅是「政治通過其他方式的延續」。這是一種理性的計算,一旦正常話語被打破,各國就會為自己的利益(無論是經濟利益、安全利益還是其他利益)而鬥爭。

大多數現代戰爭都是使用正規手段進行的。自1945年以來,民族國家還沒有使用過生物戰,而化學戰也只使用過幾次(已知最近一次使用化學戰的是敘利亞內戰)。核戰爭只發生過一次:1945年8月,美國轟炸了日本廣島和長崎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

編輯

國家原則和克勞塞維茨原則在20世紀的世界大戰中達到頂峰,但它們也為其因核擴散而崩潰奠定了基礎。冷戰期間,超級大國力圖避免各自軍隊之間發生公開衝突,因為雙方都認識到這種衝突很容易升級並很快涉及核武器。 相反,超級大國通過代理人戰爭、軍事集結和外交僵局相互爭鬥。因此,除了1969年中蘇衝突中以及1999年卡吉爾戰爭中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兩次短暫衝突之外,還沒有兩個核國家直接打過正規戰爭。

然而,自1945年以來,正規戰爭一直在無核武器國家之間發生,例如兩伊戰爭和厄利垂亞-衣索比亞戰爭,或者在核國家與較弱的無核國家之間發生,例如海灣戰爭俄烏戰爭

參見

編輯
相關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