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成本法(英語:Dollar Cost AveragingDCA)又名「懶人理財術」或「定期定額投資法」,為投資學名詞,指在特定間隔期間(例如每月買入一次)、買入固定金額的某資產的投資策略。平均成本法的目的是為了規避因資產的波動性對投資人最終收益造成的負面影響。

平均成本法以規律機械式的方式,固定周期、固定金額地投入資金買入某一種資產(如股票基金外匯貨物等),而不是一次性將全部資金買入。這樣,即便在買入資產後該資產出現下跌,因投資人沒有將全部資金投入,故損失較一次性單筆買入者少,後期還可因低位買入進一步拉低平均成本。因而使用平均成本法策略的投資人除了可以不斷累積投資資本外,也可將「擇時能力」從投資決策因子中排除,以分批投資方式進入市場,降低單一時間點投入的風險,讓投資者不必「等」或「猜」所謂適當時機,不需去挑選何時執行進入、何時退出市場的指令。

收益

編輯

假設投資人每隔一定時期,投入相同金額,則投資人用平均成本法獲得的收益率是:[1]

 

其中, 是投資人最後賣出資產時,該資產的單位價值,  則是投資人歷次投入資金時,各時點該資產單位價值的調和平均數。當投資人每次投入之間的投資間隔與整個投資周期相比非常短時, 的值近似於在整個投資周期內該資產單位價值的調和平均數。

優點

編輯

平均成本法可以平抑購入資產的波動性,使投資人單位持有成本維持在該資產波動幅度內的中低水平,避免一次性買入時可能發生的「買在高點,跌在後面」的風險。定期買入定額的基金證券,當價格較低時,客戶用同一金額可以購買較多基金單位或股數,而當下次價格較高時,客戶用同一定額的投資,則購入較少單位的證券。在長線投資上,該投資者的投資組合賬戶內,單位平均成本是較一般投資方法為低。且多次分開買進,可以分散單次買入點過高的風險。

平均成本法不需要投資人一次性投入一大筆資金,而是每隔一定期限投入一小筆資金,故而較適合用定期獲得的資金(如薪水)理財的投資人。

平均成本法是部份基金公司投資顧問大力推薦的投資方法,接受這一策略的客戶會將每月收入的一部份會用作投資且不再需要基金公司及投資顧問提供的專業投資建議,因而可降低基金公司的成本。

平均成本法尤其在先跌後漲的市場中能得到比直接投入更好的報酬。

缺點

編輯

平均成本法不需要投資人「擇時購買」的能力,但沒有幫助投資人解決「何時賣出」的問題,投資人如果沒有掌握一定的「止盈」技巧,長期的收益率將不會很理想。

平均成本法要求投資人必須進行長線投資並忍耐可能發生的浮虧,一旦投資人無法忍受浮虧或失去耐心因而停止投入或將資產賣出,將導致平均成本法失敗,造成虧損。

長線而言,對於雖有波動但不斷成長,或是波動很大而成長不明顯的資產,平均成本法可以幫助投資人有效規避風險並獲利;但若一項資產長期的趨勢是不斷下跌的,平均成本法的投資人仍然會虧損。例如電訊盈科收購了的香港電訊股票,雖然投資人所得的單位平均成本是較低,但是一隻差勁的證券,還定期買入,結果總投資只有虧本了。

此外,如果在一個先漲後跌的走勢中就會因投入成本較高而有比直接投入較差的報酬。

評價

編輯

研究投資策略的商業和學術專家對平均成本法有著不同的觀點。[2] 蘇茜·歐曼英語Suze Orman等理財師[3]認為平均成本法減少了投資者在一次性投入中的風險,但是Timothy Middleton等人卻認為平均成本法事實上就是一個營銷噱頭。[4]有研究者按照既往真實市場的情況分析了平均成本法的成本和收益,很多結果都提示平均成本法並不能達到理想的收益率。[5][6][7]

近段時間許多對平均成本法的研究將重點放在了行為經濟學角度。[8] Middleton認為,相比於一次性買入,平均成本法讓投資者更願意投入更多的資金。[9]

定期定額投資法在台灣股市的研究顯示,平均投資三到五年的週期贖回獲利績效較好,贖回時機決定此投資法的獲利與否,在股市依估值在高檔時贖回績效較佳,在股市估值低時贖回績效會低於存放於銀行定存。超過五年以上的長期定期定額投資,獲利會受到手續費與管理費侵蝕。[10]

改良

編輯

定期定額投資法其本意在於降低購入成本(不管是證券共同基金),目的在改變單筆投資曝險比例過高的風險,但單純的定期定額只要投資時間一旦拉長,就會變成了單筆投資,因為稀釋成本的能力會因投入之成本逐漸加大而降低,此時賣出的時點就成了獲利與否的關鍵,而時點卻也是一般投資人最難以掌握的。

針對定時定額投資法的缺憾,坊間也開發了許多改良式的定時定額投資法,例如限時限額加碼停利投資法、定時變額投資法、複合投資法等等,每一種方法的邏輯都不盡相同,但共通點在於自動加碼、自動停利的設定。

參考資料

編輯
  1. ^ Dollar cost averaging graph.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3). 
  2. ^ Explaining the riddle of dollar cost averaging Hayley, S Cass Business School report 2010 (PDF). [2017-12-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8-04). 
  3. ^ Archived copy. [2009-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1). 
  4. ^ Middleton, Timothy. The costly myth of dollar-cost averaging. 2005-01-04 [2009-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10, 2005). 
  5. ^ Knight, J.R. and Mandell, L. Nobody Gains From Dollar Cost Averaging: Analytical, Numerical And Empirical Results. Financial Services Review, Vol. 2, Issue 1 (1992/93 pp. 51-61
  6. ^ Greenhut, J.G. Mathematical Illusion: Why Dollar-Cost Averaging Does Not Work. Journal of Financial Planning, Vol. 19, Issue 10 (October 2006), pp. 76-83
  7. ^ Constantinides, G.M. A Note on the Suboptimality of Dollar-Cost Averaging as an Investment Policy. 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Vol. 14, No. 2 (Jun., 1979), pp. 443-450
  8.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niversity of Buffalo report
  9. ^ Dollar Cost Averaging: A Technique that Drastically Reduces Market Risk. [2009-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09). 
  10. ^ 傅英芬. 定期定額投資股票型基金績效之評估與追蹤. 2007-05-07. [失效連結]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