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倫特體
庫倫特體(Kurrent)[1]是一種以中世紀末期手寫體為基礎演化而成的德語書寫字體,也叫「草書手寫體」(Kurrentschrift)或「德意志手寫體」(deutsche Schrift),或者「德國草書」(German cursive)。在該字體於20世紀上半葉被廢止之前,有很多庫倫特體字母都有不止一種寫法。
庫倫特體 Kurrent | |
---|---|
類型 | |
使用時期 | 16世紀 -20世紀中葉 |
書寫方向 | 從左至右 |
語言 | 德語 |
相關書寫體系 | |
父體系 | |
ISO 15924 | |
ISO 15924 | Latf (217), Latin (Fraktur variant) |
聚特林體(Sütterlin)是以庫倫特體為基礎創造出來的現代手寫體,其特點是字母寫法簡化以及垂直筆畫。聚特林體於1911年出現,自1915年起成為所有德國學校教授的最主要手寫字體,此情況一直持續至1941年1月。之後,聚特林體被「德意志普通手寫體」(deutsche Normalschrift)所取代。
字母表
編輯1865 年左右的Kurrentschrift字母表。(倒數第二行顯示元音變化符號字母,最後一行則顯示連字)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Karin Schneider: Paläographie und Handschriftenkunde für Germanisten: Eine Einführung. 3. Auflage. Walter de Gruyter & Co KG, 2014, ISBN 978-3-11-037308-0, S. 84 (books.google.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