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灤入津工程
引灤入津工程是中國灤河、海河流域的大型跨流域引水工程。以河北省境內的灤河潘家口水庫為龍頭,經大黑汀水庫調節後,通過輸水幹渠經遷西、遵化進入天津市薊縣於橋水庫,再經寶坻區至宜興埠泵站,全長234千米[1]。工程於1982年5月11日動工,於1983年9月11日建成[2]。
背景
編輯20世紀70年代末,由於天津市人口劇增,用水量加大,而主水源海河因上游環境破壞、森林減少、修建水庫、灌溉農田等原因,導致下游水量大幅度減少,造成天津供水嚴重不足。當時,天津市用水量由原來的每天180萬方降到100萬方,後又壓縮到70萬方。天津市民生活用水由原來每人每天70公升降到65公升,而且是每公升含1000多毫克氯化物的鹹水。天津工業生產用水由原來日用77萬方降到45萬方。此外,天津第一發電廠由於缺水被迫停止發電,天津紡織、印染、造紙等工業面臨停產威脅。[3]
建設
編輯1981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決定興建引灤入津工程,將其列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工程的勘測、設計、施工任務由天津市負責[4]。該工程是一個跨海河、灤河流域的巨大工程群,包括在遷西縣的灤河幹流修建潘家口水庫和大黑汀水庫,並通過引灤入津(北線)和引灤入唐(南線)兩個巨大的輸水工程,溝通灤河、州河、還鄉河、陡河等河系,把已成的於橋、邱莊及陡河等大型水庫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具有蓄水、壅水、分水、輸水、配水、淨水等功能的完整的水源體系,以解決天津市、唐山市的城市用水困難,併兼供發電和農業灌溉。[5]
1982年5月11日,工程正式開工。[6]
輸水工程從河北省境內的灤河大黑汀水庫開始,通過輸水幹渠經遷西、遵化入黎河至天津薊縣於橋水庫,經新建州河暗渠,轉輸水明渠,注入爾王莊水庫[7],經泵站分兩路進入天津市:一路從明渠入北運河和海河;另一路由暗渠入天津水廠。年平均輸水量10億立方米,最大輸水能力為60~100立方米/秒。
引灤河道自大黑汀水庫壩下至天津全長234公里,全線隧洞、泵站、管道橋梁等工程項目共有215個,共治理河道100多公里,開挖64公里的專用水渠,全部工程開鑿出的岩石達140萬立方米。其間還需要在灤河和薊運河的分水嶺處穿越燕山開鑿一條12.394千米長的引水隧洞。工程需要完成土方3460萬,石方166.7萬,澆築混凝土約80萬立方米,修建各類建築物面積12萬多平方米,安裝設備2776台件。此外,還有進水閘樞紐、加壓泵站、平原水庫、大型倒虹吸、暗管、明渠、暗渠、淨水廠,公路橋,以及農田水利配套、供電、通訊工程等。[4][6][8]
1983年9月5日上午8時,潘家口水庫、大黑汀水庫和引灤樞紐閘依次提閘放水,9月11日,引灤入津工程全線通水。[6]
工程總投資11.34億元。[8]
後續及影響
編輯引灤入津工程建成後,在天津城市的發祥地——三岔河口建設了引灤入津工程紀念碑,由鄧小平於1986年8月20日題字。[4]
引灤入津工程扭轉了天津的缺水局面,保證了幾百萬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減少了地下水開採,有效控制了地面沉降,市區年平均沉降量已經由1985年的86毫米減緩到2002年的17毫米。[4]
2001年,在「天津市北運河綜合治理工程」中,在北辰區南倉村修建灤水園紀念該工程。
2002年天津市利用亞洲開發銀行貸款,投資24億元開始實施引灤水源保護工程,年節水量可達2600萬立方米以上。[4][7]
2002年對引灤入津輸水工程沿線水域調查發現,調查水域可初步劃定為中-富營養型過渡類型,並已呈現明顯富營養化加劇的趨勢[1]。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紀炳純,秦保平等. 引滦入津流域底栖动物研究及水质评价. 南開大學學報. 2002, 35 (2): 106–112 [201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 ^ 引滦入津:改变一座城市命运的水利工程. [2010-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6).
- ^ 引滦入津:远水解近渴 史册载功勋. [2010-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 ^ 4.0 4.1 4.2 4.3 4.4 田延輝 何菁. 引滦入津:载入史册的水利工程. www.gmw.cn. 光明日報. 2004-09-29 [2021-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5).
- ^ 1983年9月5日 引滦入津工程全线通水. [2010年9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2月26日).
- ^ 6.0 6.1 6.2 引滦入津:改变一座特大型城市命运的水利工程. [2010-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 ^ 7.0 7.1 与时俱进的引滦入津工程. 海河水利. 2004, (4) [201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 ^ 8.0 8.1 天津通志水利志. [2010-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