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雲
張天雲(1913年12月—1980年7月8日),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2]。
張天雲 | |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1913年12月 中華民國湖北省黃安縣 |
逝世 | 1980年7月8日 (67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政黨 | 中國共產黨 |
宗教信仰 | 共產主義 |
學歷
| |
經歷
|
生平
編輯1913年12月,張天雲生於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周家田村一戶貧苦農民家庭。8歲時父親病逝,家境艱難,張天雲不得不為別人放牛以餬口。13歲起,張天雲獨自到漢口經營小生意[1][2]。
1927年末,張天雲從漢口回家過春節時,正逢中國共產黨領導黃安、麻城地區農民舉行武裝起義,即黃麻起義,張天雲從此投身革命,1928年2月當選為鄉蘇維埃委員。1929年4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4月轉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鄂豫皖獨立第一師二團三連班長、排長、連政治指導員,參加了鄂豫皖蘇區第二次至第四次反「圍剿」。1932年10月,張國燾領導的紅四方面軍反「圍剿」作戰失利,主力撤出鄂豫皖蘇區向西轉移,張天雲因傷而留在蘇區。同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重組紅二十五軍,他傷愈歸隊任第七十四師二二二團一營三連政治指導員,後來歷任第五路游擊師第二一九團一連指導員,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五師二二三團一營二連指導員[1][2]。
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張天雲任紅十五軍團第七十八師二三二團政治委員,先後參加了勞山戰役、直羅鎮戰役、東征戰役等戰役。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歷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三四四旅六八八團二營、六八七團一營政治教導員,六八七團三營營長、副團長、團長,參加了平型關戰鬥以及晉東南反九路圍攻。1941年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三師八旅二十二團團長、副旅長兼鹽阜軍分區副司令員,八旅旅長兼鹽阜軍分區司令員,參加了開闢蘇北抗日根據地的鬥爭、鹽阜區反「掃蕩」以及阜寧戰役、淮陰戰役、淮安戰役等戰役[1][2]。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張天雲率部進軍中國東北,歷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第三師第八旅旅長,東北民主聯軍第二縱隊第四、第六師師長,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第八縱隊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五軍副軍長,參加了四平戰役、三下江南四保臨江、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衡寶戰役、廣西戰役等戰役[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二兵團第四十五軍軍長。1950年12月進入南京軍事學院高級系學習,1952年7月畢業後到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歷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四十七軍軍長,第十九兵團副司令員。1958年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州軍區副司令員。1964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院長。1965年至1975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四屆、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階,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2]。
1980年7月8日,張天雲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1980年7月16日,張天雲同志追悼會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追悼會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政委王平主持,總後勤部部長洪學智致悼詞[1][2]。
參考文獻
編輯中國人民解放軍職務 | ||
---|---|---|
前任: 張池明 |
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院長 1964年-1965年 |
繼任: 戴金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