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祜
張祜(約785年—854年),字承吉,小名冬瓜,貝州武城縣人,一說鄧州穰縣人,唐代詩人。以宮詞得名。
生年不詳。[1]家世顯赫,為清河張氏望族,人稱張公子,有「海內名士」之譽。[2]張祜平生傲誕,白居易嘲戲他的「鴛鴦鈿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為「款頭詩」時,張祜回答:「『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非目連變何邪?」[3]長慶三年(823年),至杭州謁刺史白居易,與徐凝爭取解元的名額,落敗而回。
大和三年(829年),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曾表薦張祜,[4]在長安為元稹排擠,曰:「祜雕蟲小巧,壯夫不為。」[5]遂至淮南。晚年定居丹陽。大中八年(854年),卒於丹陽隱舍。[6]
張祜工於詩,可成一家之言,[7]有《集靈台》詩:「卻嫌脂粉汙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這是成語【淡掃蛾眉】的出處。陸龜蒙讚嘆其詩:「善題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別處,此為才子之最也」[8]。杜牧《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詩云:「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錢鍾書評其作品:「從現存他的詩看來,並不像白居易那樣平坦爽直,比較約斂,帶點小巧,毋寧說是王建的『入室』。也像王建,他作了些宮詞。」《全唐詩》收錄其詩349首。
代表作
編輯唐代韋莊《又玄集》、北宋王安石《唐百家詩選》、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皆選有張祜作品。其代表作品有《題金陵渡》、《雁門太守行》、《送蘇紹之歸嶺南》、《旅次石頭岸》、《隋宮懷古》、《從軍行》、《愛妾換馬》、《宮詞二首》、《夜宿湓浦逢崔升》、《聽箏》、《散花樓》、《悲納鐵》、《櫻桃》等,其中《題金陵渡》和《宮詞二首》流傳頗廣。集十卷,今編詩二卷(全唐詩中卷第五百一十和五百一十一)。
注釋
編輯- ^ 關於張祜的生年,聞一多《唐詩大系》以為生於唐德宗貞元八年,譚優學認為生於德宗建中三年,卞岐《張祜生年考辨》認為應生於貞元十八年。
- ^ 康駢《劇談錄》卷上「王侍中題詩」。
- ^ 孟棨《本事詩·嘲戲第七》
- ^ 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一「舉薦不捷」條記載:「張祜,元和、長慶中深為令狐文公所知。公鎮天平日,自草荐表,令以新舊詩三百篇隨表進獻。」
- ^ 尤袤《全唐詩話·張祜》:「張祜雕蟲小巧,壯夫不為。若獎掖太過,恐變陛下風教。」
- ^ 《唐才子傳》卷六雲張祜卒於大中年間。元好問《唐詩鼓吹》卷五張祜小傳稱其「太和時卒於丹陽。」;吳在慶《張祜卒年考辨》(載《人文雜誌》1985年第二期)中考證卒年為大中八年;尹占華《張祜系年考》將其卒年定為大中七年。
- ^ 尹占華《論張祜的詩》:「我們很難將張祜歸入中唐韓孟或元白任何一流派,他的詩具有獨特的風格、獨到的造詣。」(《文學遺產》1994年第3期)
- ^ 《和過張祜處士丹陽故居》
參考書目
編輯- 譚優學:《唐詩人行年考-張祜行年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 吳在慶:《張祜卒年考辨》,人文雜誌,198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