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儔
張錫儔(1905年—1989年5月5日),又名張錫疇,字繼純,男,四川涪州(今重慶市涪陵區)人,中華人民共和國俄文翻譯家、北京外國語學院院長。[1]
生平
編輯1905年(清朝光緒31年)生於四川涪州沙溪溝李家院(今重慶市涪陵區龍橋街道)。1923年,在涪陵縣立中小合校(由涪陵縣中、涪陵高小合併組建,今涪陵五中的前身)學習時,與部分學生發動「擇師」運動。1924年初,張錫儔等學生因為響應北京、上海等地工人及學生抵制日貨的運動,到停在涪陵港口的日本客輪上檢查,而遭校方開除學籍。此後,張錫儔到重慶川東師範學校學習。在校期間,受蕭楚女等人影響,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後成為重慶學生運動領袖之一。[1]
1925年10月左右,張錫儔受組織派遣,自重慶回涪陵選舉四川出席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協助建立中國國民黨涪陵縣黨部(由中國國民黨左派控制)。1926年1月,經童庸生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此前後,張錫儔曾任重慶學聯主席、中國共青團重慶地委學委書記、中共重慶地委組織部長等職。張錫儔、童庸生還是楊尚昆的入團、入黨介紹人。[1]
1927年冬,張錫儔受中共黨組織派遣,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7年1月,張錫儔轉入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原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畢業後,被分配到海參崴遠東邊疆蘇兆征中國黨校任教務主任、列寧主義教員。1931年,蘇聯伯力遠東邊疆共產主義大學的中國部、海參崴遠東邊疆國際師範大學中國部先後合併到該校,該校更名為「蘇聯遠東邊疆中國高級列寧學校」,張錫儔任校長。[1]
1939年9月,張錫儔被調回莫斯科,任共產國際直屬外文出版局編輯、翻譯。在外文出版局期間,張錫儔將《日日夜夜》、《卓婭和舒拉的故事》、《青年近衛軍》、《列寧是怎樣工作的》等俄文著作譯成中文。張錫儔還和師哲、謝唯真、李立三等人共同翻譯校訂了《列寧文選》兩卷集,史達林的《列寧主義問題》及《列寧傳略》、《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等著作。[1]
蘇德戰爭期間,1941年10月,德軍進攻莫斯科,張錫儔到工廠做工,以支援前線。1946年6月,蘇聯最高蘇維埃授予張錫儔衛國戰爭勞動獎章,共產國際外文出版局也給予獎勵。[1]
1948年2月,張錫儔回中國。此後,歷任哈爾濱外國語專門學校第一副校長、東北財經委員會中屬中長鐵路瀋陽辦事處處長。其間,曾為蔡暢率領的中國民主婦女代表團、劉寧一率領的中華全國總工會代表團擔任翻譯,隨團到東歐參加國際會議和訪問。[1]
1949年11月,張錫儔調任中共中央俄文編譯局副局長。他還曾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擔任翻譯,參與對聯交往問題協調,協助國務院相關部門管理專家工作。[1]
1953年2月,張錫儔兼任北京俄文專修學校黨委書記。1954年6月,兼任北京俄文專修學校校長。1955年,北京俄文專修學校改為北京俄語學院,張錫儔繼續兼任黨委書記兼院長。1959年,北京俄語學院併入北京外語學院(1994年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張錫儔繼續任黨委書記(黨委第一書記)兼院長。1964年8月,卸任黨委書記職務,由羅士高接任,他僅任院長職務。[2][1]
文化大革命中,北京外國語學院院長張錫儔被打成「李立三特務集團成員」,定為「蘇修特務」,在秦城監獄關押8年。1975年5月獲釋後,被下放到湖北省黃岡地區參加生產勞動。1980年,張錫儔的冤案徹底平反,調回北京任北京外國語學院顧問。[1]
1984年離休後,張錫儔應涪陵、重慶等地邀請,回到家鄉參加地方召開的黨史座談會,向黨史及文史等部門提供了不少歷史資料。1987年,應楊尚昆之邀,回重慶參加了「三·三一慘案」暨楊闇公烈士犧牲60周年大會。1989年5月5日,張錫儔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1]
家庭
編輯- 妻:柳博芙·德米特里耶夫娜·波茲涅耶娃,蘇聯漢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