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毓泰
生平
編輯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山東鄉試舉人,天啓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初官邢臺縣知縣。事無巨細,皆躬親之。父就養官署,閔其過勞,對曰:士行運甓,且日習勞。兒乃當惜分陰者,敢泄泄乎?斷豫讓橋日泉水利之爭,人以執法明允,刻石頌之。以外艱歸,起補汾陽縣知縣。崇禎元年戊辰谷價方平,毓泰預占年不稔,聽論民儲谷菜為御災計。亡何,天大旱,齋戒取水,賀將軍泉,步行二十里乞禱,至夜大雨盈尺,鄰境若介休、平遙、文水田仍龜坼如故,同官何騰蛟戲謂造化有私,亦心折於汾令矣。明年洊飢,立八廠煮糜粥食餓人,設法周諸生之急,擇立社師四十三人,使教幼童六百。天將寒,立冬生院,具暖洞煤爐,令男女異宿,晚給秫粥,晨飲以椒薑湯。飢後疫起,乃設陽春局於書院前,及東郭達原,飲劑藥日日施散,以活病者。又因歲凶宜恤民,刊呂叔簡刑戒普勸,同官都御史耿如杞下教曰:饑民一入汾境,便游華胥,顧安得為全活者一一致謝乎!後以神京戒嚴,土賊大起,上官使來守城,毓泰以為驚眾,力爭罷其事。唯簡閱戰守具待之,賊至即帥民兵與戰,賊皆逃。五年壬申入覲,改永年縣知縣,首剪王謙、劉三謙兩巨蠹,捐貲修學宮及漳川書院,以臨洺關為邑之門戶,峻具台垣,增河外品字坑,暇日濬城河,教民種菱藕,蕃水利。八年內擢武選司主事,十年出為寧武關兵備道。適虎鎮賈莊兵潰,回即略懲棄甲者。吊國殤,恤孤兒,監軍內璫牛某頤指氣使,諸道司獨毓秦盛氣不為下,旋移大梁,再移通州監軍。十三年以內艱歸,辛巳鄒平大飢,煮粥協官賑濟,收哺棄兒,俟長大歸其父母,童子願學者則推廣父鄉賢公(張奇策)義塾舊法,延師訓之。崇禎甲申革命,猶家居。明年乙酉以人材徵授山西按察使[1],又明年升江西右布政使,順治三年丙戌歲也。江西有南昌、贛州兩府歸附,在是年十月部議豁其本年以前額稅,布政左使忿其向化獨遲,欲抗章盡征之,毓素力爭乃免,任滿註上考,已而罷歸[2]。康熙二年卒,年七十有八,祀山西名宦祠,汾陽東郭及永安鎮所立兩生祠尚存,皆有碑。毓泰裔孫以選貢再令山西時,手錄其文以歸焉。墓在城西十里接官亭南[3]。
家族
編輯父張奇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