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金茲
彼得·金茲(捷克語:Petr Ginz,1928年2月1日—1944年9月28日),生於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猶太血統的男孩,他在納粹大屠殺期間被關進泰雷津集中營,後遷至並死於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時年16歲。 [1][2]
Petr Ginz | |
---|---|
出生 |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 | 1928年2月1日
逝世 | 1944年9月28日 納粹德國波蘭總督府奧斯維辛奧斯維辛集中營 | (16歲)
生平
編輯他的父親奧托·金茲(英語:Otto Ginz)是布拉格的紡織品出口公司經理,也是一位重要的世界語者,他的母親是瑪麗·金茲(英語:Marie Ginz)。他的父母是在世界語者大會上結識的。他的母親來自Hradec Kralove,他的外祖父在那做鄉村教師。聖誕節期間,包括在Jungamovo廣場開古董店賣珍本書的祖父在內的親戚常常去看小彼得。彼得很聰明,從8歲到14歲間他寫了5本小說:《從布拉格到中國》、《阿勒泰山的男巫》、《地心之旅》、《一秒環球》、《史前來客》,現在除了最後一本,別的四本都亡佚了。這五本小說是模仿儒勒·凡爾納的風格寫的[3],附有他自己作的插圖。彼得還對科學有興趣,有很強的求知慾。受他父親對世界語的熱愛的影響,他也能流利地講世界語。
根據納粹德國反猶太法令,混血家庭的孩子14歲要被關進集中營。因此父親是猶太人的彼得在1942年10月被關進泰雷津集中營。
在集中營中
編輯在集中營里他仍然保持著對科學和知識的饑渴。他常常在他能進入的滿是被查抄書籍的圖書館讀書。他當時住在集中營的L417樓1號房。他成為了集中營中最出色的幾個人之一。[來源請求]他創建並準備出版他自己的期刊雜誌Vedem,意為「我們引路」。他還編過世界語捷克語詞典,和其他幾部已經散佚的小說。他的一篇有意思的文章叫《集中營漫步》,在其中他寫進了他對集中營的人、建築、焚化室的評述。
他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可以從他的殘存書稿中看出,也有一些倖存的朋友的見證。他愛好文學、歷史、繪畫、地理、社會學,也喜歡科技領域。他的雜誌Vedem每周五出版,堅持了兩年。
進入泰雷津集中營不久他就建立了雜誌Vedem,與他同住的幾個男孩也參與了編輯。彼得擔任總編,筆名nz和Akademie。在彼得搬到奧斯維辛前他把他大部分文章和畫作給了他的姐妹,所以大多得以流傳今日。他的那個姐妹是在1944年被關進泰雷津集中營,萬幸她活了下來。
在搬出泰雷津前,彼得寫過兩年的日記(1941-1942)。該日記寫實,常與《安妮日記》並稱[來源請求]。此日記曾亡佚然而後來被發現,並由他的姐妹Eva(現在是Chava Pressburger)出版,標題為《我兄弟的日記》,該日記原文是捷克語,以捷克語、西班牙語、加泰隆尼亞語、世界語出版,2007年四月,他的日記以英文出版,標題為《彼得·金茲1941-1942日記》
他有一幅畫描繪從月球上看地球,以色列太空人伊蘭·拉蒙把這幅畫的複製品帶到了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上,2003年2月1日,飛船在重返大氣層時崩毀了,連帶畫也毀了,那天本該是彼得的七十五歲生日。[4]
遺產
編輯彼得的畫作和畫作的奇特遭遇激起了其他藝術家的靈感,一個實例就是《彼得·金茲月面變奏曲》。
小行星50413以彼得·金茲的名字命名。
參考文獻
編輯- ^ The blogo: The diary of Petr Ginz will soon be published in English.. 2009-11-16 [2009-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6).
- ^ Brown, Hannah. To the heights of space. The Jerusalem Post. 2011-01-28 [2013-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30).
- ^ Reflex about Ginz (捷克文). Reflex.cz. [April 1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0月30日).
- ^ Columbia trage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