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益梵天所問經
思益梵天所問經(Brahma-viśeṣa-cintī-paripṛcchā),又名梵天所問經、網明菩薩經,簡稱思益經、梵問經、明網經等,收於大正藏〈經集部〉[1]。本經記載佛陀為「網明菩薩」及「梵天殊特妙意(思益梵天)菩薩」等菩薩,解說諸法空寂之理,其要旨為:「諸法平等,無有往來,無出生死,無入涅槃」[2]。
本經曾受到諸多漢傳僧人的重視而頗為風行,作為當時高僧讀誦修持的依據[1]。禪宗北宗的開創者神秀將其列為其宗門「五方便」思想中,「明諸法正性」之經典,並把本經和《楞伽經》同列為禪學之所宗要[3][4]。
題解
編輯思益,乃「梵天殊特妙意菩薩」之名號,天竺正音為「毘絁沙真諦」(Viśeṣacintī),又譯作「持(特)心」、「勝思惟」[1][5]。
傳譯
編輯本經現存三種漢譯本以及藏譯本,以鳩摩羅什的本子最為通行[1]。
現今存有的三種漢譯本,分別為:
內容
編輯本經解說諸法空寂之理,依高麗藏本分〈序品〉、〈四法品〉、〈分別品〉、〈解諸法品〉、 〈難問品〉、〈問談品〉、〈談論品〉、〈論寂品〉、〈仂行品〉、〈志大乘品〉、〈行道品〉、〈稱嘆品〉、〈詠德品〉、〈等行品〉、〈授不退轉天子記品〉、〈建立法品〉、〈諸天嘆品〉、〈囑累品〉等十八品。宋、元、明三本及契丹藏本則分二十四品[2]。
二十四品本之〈菩薩正問品〉中,載有網明菩薩與思益梵天之問答,頗可藉之以見全經大義[2]:
『梵天言︰以是因緣,當知佛不令眾生,出生死、入涅槃。但為度妄想,分別生死、涅槃二相者耳。此中實無度生死至涅槃者。所以者何?諸法平等,無有往來,無出生死,無入涅槃。爾時世尊贊思益梵天言︰善哉善哉!說諸法正性,應如汝所說。』
註解
編輯影響
編輯誦講《思益梵天所問經》曾在漢傳佛教頗為風行,特別對禪宗的形成與發展有較大的作用。屬於北宗一系的神秀傳法普寂時,也授以《思益》及《楞伽》。屬南宗的徑山二祖鑑宗出家後,「涉通《淨名》、《思益》經, 遂常講習...隨眾參請,頓徹心源」[4]。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釋宗禪. 「思益經」在漢譯經錄的探討 (PDF). 正觀. 1999.[永久失效連結]
- ^ 2.0 2.1 2.2 思益梵天所問經. [2016-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 ^ 楊曾文. 敦煌遺書中禪宗北宗文獻的學術價值. [2016-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3).
- ^ 4.0 4.1 王惠民. 敦煌壁畫中的思益梵天所問經變. [2016-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5).
- ^ 5.0 5.1 釋繼穩. 《特心經》特殊用詞與譯經風格分析. [2016-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1).
- ^ 釋智諭. 思益梵天所問經尋繹.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