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学,指禅宗明心见性之学。禅那巴利语jhāna梵语dhyāna)的简称,为六波罗蜜之一。禅宗禅那的通称,修悟佛性的方法[1]

曾我蛇足日语曾我蛇足所绘临济义玄画像。

定义 编辑

 
柴田勘十郎画的圆相

禅那,意译静虑、思惟修,指于一所缘境系寂静,正审思察[2],专指色界四禅[3]佛陀及其弟子多以四禅力证入涅槃。禅的主要形式是禅坐,俗称为“打坐”,门径为入出息念不净观(又称二甘露道),进而修行四念处

禅宗认为参禅不只是打坐,行住坐卧皆可修心参禅(阿含经[4]和天台止观[5]亦说此),最要者是心契佛性[6]。又,禅宗指经论所说禅那,为如来禅。而以菩提达磨所传心印为祖师禅。此区别或起自仰山慧寂。据传灯录(仰山章)曰:“师问香严:师弟近日见处如何?严曰:某甲卒说不得,乃有偈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无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师曰:汝只得如来禅。未得祖师禅。”

亦有人认为如来禅外实无祖师禅。《从容录》第三十六则︰“和尚近日尊位如何﹖是他不说如来禅、祖师禅,只道个日面佛、月面佛。”道元曾斥︰“如来禅、祖师禅,往古不传今妄传。迷执虚名何百岁,可怜末世劣因缘。”,又说:“被十二时使,许会祖师禅。老僧使得十二时许,许老僧会如来禅,这个是超佛越祖底道理。”

类型 编辑

楞伽经四种禅 编辑

  • 愚夫所行禅(bālopacārika-dhyāna):知“人无我”,见自、他身,皆是无常、苦、不净相。如是观察,渐次增胜至无想灭尽定
  • 观察义禅(artha-pravicaya-dhyāna):知自、共相人无我,亦离外道自、他俱作,于“法无我”诸地相义,随顺观察
  • 攀缘真如禅(tathatālambana-dhayāna):谓若分别无我有人、法二种,是虚妄念,若如实知彼念不起。
  • 如来禅(tathāgata-dhyāna):入佛地住自证圣智(pratyātmârya-jñāna)三种乐,为诸众生作不思议事。

宗风 编辑

  • 公案:禅宗把禅师之间或与弟子对话间的机锋、棒喝等应对言行记录下来,用作参禅悟道、鉴别是非、衡量迷悟的准则,即是禅门公案。公案开始于唐代而兴盛于宋朝。其应用形式可分为:
    • 拈古:用散文拈举古则(拈起古德先贤所示语句),以点化参禅学人。又称拈提、拈则。
    • 颂古:用偈颂吟咏古则,发明其意。源自宋朝天禧年间(1017~1021)临济宗汾阳善昭,而大显于云门宗雪窦重显
    • 代别:为弟子、大众等开示宗要时,于公案语意未尽处,代为揭示阐明。
    • 评唱:为圜悟克勤所创,在“公案”和“颂古”之后 ,予以解说品评。如《碧岩录》、《从容录英语Book of Equanimity》、《无门关》皆附有评唱。
  • 默照禅:又称“只管打坐”。曹洞宗宏智正觉所倡禅风。以坐空虑,默然静照,兀兀坐定,唯以无所得、无所悟坐禅
  • 话头禅:又称“看话头”。临济宗杨岐派大慧宗杲所倡禅风。就古人公案,专门参看一则话头起疑情,以杜塞思量分别,摧破情识。

禅宗与道家 编辑

托马斯·默顿认为唐代的禅师才是真正继承了庄子思想影响的人。《道德经》的第一、二两章便说出了禅的形而上基础。禅宗强调内心的自证,和庄子的“坐忘”、“心斋”和“朝彻”等是一致的。

注释 编辑

  1. ^ 禅源诸诠集都序:「禪是天竺之語,具云禪那。中華翻為思惟修,亦名靜慮,皆定慧之通稱也。源者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稱為禪那。此性是禪之本源,故云禪源」
  2. ^ 《俱舍论颂疏》卷28:“问:何等名为静虑?答:由定寂静,慧能审虑,故虑体是慧,定有静用及生慧虑,故名静虑。”
  3. ^ 大智度论》卷28:“四禅亦名禅,亦名定,除四禅,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
  4. ^ 《中阿含·念处经》:“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 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 ,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
  5. ^ 《摩诃止观》:“非行非坐三昧者。上一向用行坐,此既异上,为成四句故名非行非坐,实通行坐及一切事,而南岳师呼为随自意,意起即修三昧,大品称觉意三昧。意之趣向皆觉识明了,虽复三名实是一法。今依经释名:觉者照了也,意者心数也,三昧如前释,行者心数起时,反照观察,不见动转,根原终末,来处去处,故名觉意。”
  6. ^
    • 永嘉证证道歌》:“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谿路,了知生死不相关。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 《沩山警策句释记》:“若欲参禅学道。顿超方便之门。心契玄津。研几精要。决择深奥。启悟真源。”
    • 无门开和尚:“参禅莫滞静工夫。闹处相逢在半途。静闹两关俱不涉。赵州东壁挂葫芦。”
    • 径山大慧禅师宗杲:“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原)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研究书目 编辑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