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醫學文獻

敦煌醫學文獻是一批醫學文獻,大部分寫於六朝及其以前,但也有部分是隋唐時期的作品。主要由甘肅省敦煌莫高窟的醫學卷子本為主,此外,新疆青海四川等地也發現了許多古卷寫本,其中有少量屬於醫學文獻,而這些文獻也被現代學者歸為了敦煌醫學文獻並進行研究。它們可被分為93種,內容涉及到了傷寒、本草、針灸、五臟等方面。許多學者都對這些文獻作了研究和整理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最終還促成了敦煌學的形成。[1]:70-71

敦煌醫學文獻主要是指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今編)第17窟發現的中醫藥古文獻,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醫學文明寶庫。據馬繼興先生考證,其撰著年代最早者可上溯到先秦與漢代,絕大多數系南北朝以後及隋唐之作。在傳世醫學文獻罕有宋版書的情況下,敦煌醫學文獻不僅較好地保存了唐以前的流傳面貌 (如醫經類、《傷寒論》類著作),而且保存了相當一部分後世散失的宋以前的醫書(如《玄感脈經》、《新集備急灸經》等)。[2]

發掘與研究

編輯

1900年,人們在敦煌莫高窟內發現了4萬餘件醫學文獻,大部分都是手寫本,但也有少量木刻本。最初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少量敦煌出土的醫藥專著,而且在原始資料複製方面的努力相當多。90年代後,中國對這些文獻的系統性研究開始迅速發展,許多學術專著在此時和此後出版,例如《敦煌古醫籍考釋》。作為敦煌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敦煌醫學文獻的研究不斷深化。[1]:70-71

敦煌學與甲骨學、紅學一起並稱為中國公認的三大顯學,同時也是世界上唯一以地名命名的國際顯學。[3]莫高窟藏經洞中5萬餘卷寫本和木刻本籍記錄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歷史、軍事、哲學、宗教、文化、文學、藝術、醫學等方面的成果與成就,反映了當時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共通,是20世紀人類文化史的重大發現,是璀璨的世界文化遺產。敦煌醫學是敦煌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理研究敦煌遺書、敦煌壁畫以及敦煌文物中醫藥史料的一門學科。從體系上看,敦煌醫學既不完全是中醫,也不完全是西醫,而是以中醫藥學為主,融合了藏醫學、西域醫學、印度醫學、壁畫醫學與道教醫學、佛教醫學,是世界醫學史上的珍寶。[4]

保存與影響

編輯

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了一萬六千餘卷文獻,其餘的則都被英法俄日等國的探險者所獲並保存在了英國國家圖書館(一萬三千六百餘卷)和法國國立圖書館(七千餘件余卷)、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一萬八千餘卷)等地,其餘的文獻則散藏於故宮博物院香港藝術館東京國立博物館等機構。[5]:114這些文獻最終還促成了敦煌學的形成。它們中包含了長期失傳的醫藥古籍以及流傳至今的古籍的最早傳寫本,可以反映早期醫學文獻的原貌,對研究中醫學歷史、解答醫藥文獻的部分疑難問題等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1]:70-71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 1.1 1.2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0. ISBN 9787500061755 (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
  2. ^ 田, 永衍. 近三十年敦煌医学文献研究概况.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 (甘肅中醫學院敦煌醫學與轉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014-10-28, 20 –透過知網. 
  3. ^ 鄒, 德芳. 敦煌中医药学文献英译与对外传播研究. 科技傳播 (廣西中醫藥大學). 2022, 14 (15). doi:10.16607/j.cnki.1674-6708.2022.15.046 –透過知網. 
  4. ^ 鄒, 德芳. 敦煌中醫藥學文獻英譯與對外傳播研究. 科技傳播 (廣西中醫藥大學). 2022, 14 (15). doi:10.16607/j.cnki.1674-6708.2022.15.046 –通過知網.
  5. ^ 馬麗華. 风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讲. 中國藏學出版社. 2009. ISBN 9787802530560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