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軍方案全稱為關於軍隊整編及統編中共部隊為國軍之基本方案,是1946年2月25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代表張治中中國共產黨代表周恩來在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特使馬歇爾的調停下達成的整編中共軍隊中華民國國軍的協定。該協定是繼政治協商會議之後,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為貫徹政協軍隊國家化決議而達成的又一重大成果。該協定原定在兩個星期內由中共和國民政府向三人軍事小組提交各自軍隊表冊作為整編過程第一步,但因國共兩黨矛盾日趨尖銳,中共未提交表冊,協定遲遲未能執行,終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全面爆發而流產。

停戰三人小組政府代表張治中(左一),美國調停代表馬歇爾(左二),中共代表周恩來

整軍背景

編輯

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軍隊圍繞日軍受降區和東北問題展開激烈爭奪,雙方相繼爆發上黨戰役平綏戰役等。1946年1月10日,為迎接政治協商會議,國共兩黨在馬歇爾調停下達成了停戰令,該停戰令是國共兩黨為結束內戰而達成的一個重要成果。隨後國共兩黨在政治協商會議上達成了五項協議,其中軍事問題協議則明確了軍隊國家化的方針,該方針要求雖然國民政府可以進行改組以容納各政黨,但是國家不能存在政府軍以外的軍隊。

整軍過程與內容

編輯
 
停戰三人小組在漢口視察國軍部隊。政府代表張治中(中),美國調停代表馬歇爾(左),中共代表周恩來(右)

因1月停戰令後雙方須立即著手軍隊整編,以防止軍隊重新爆發衝突,因此在政治協商會議之後,軍事三人小組就整編軍隊問題開始實質性協商。周恩來在接受記者提問的時候也表示了取消中共軍隊黨組織的意願[1]。協商發生的主要分歧在於整編和混編問題,張治中希望混編(fusion)即國共軍隊徹底融合,但周恩來堅持統編(integration),即以師為單位,一個軍中若中共兩個師則中共提名軍長;若國軍兩個師則國軍提名軍長。另外護路隊問題也是爭議關鍵,周恩來反對以軍隊作為護路隊,只需要軍警護路;而國民政府堅持為保護鐵路必須由交通部下屬18個團的軍隊護路。三方在2月11日開始到22日經過多次協商,終於達成了決議。該協定雙方作出大量妥協,尤其在統編和混編問題上,國民政府讓步採用了周恩來的統編建議,這意味著國共軍整編之後仍然各自保留師級單位,並未真正達到軍隊國家化的要求。具體的整編比例,最終達成意見是全國軍隊總共六十個師,中共則占十個師。

因此時時任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南京召開軍事復員會議,故拖延數日後才正式公布整軍協定。

2月25日下午四時,雙方簽字後正式公布了整軍方案,共計八條二十三節。

整軍後續活動

編輯
 
1946年3月4日,停戰三人小組在毛澤東(左一),朱德(右一)陪同下視察延安八路軍。
 
1946年3月4日,延安,三人小組與中共領袖,左起周恩來馬歇爾朱德張治中毛澤東
 
1946年馬歇爾張治中周恩來三人停戰小組視察漢口徐州延安等國軍駐軍點並監督整軍協定實施情況。3月4日在延安,毛澤東陪同張治中檢閱部隊。會談中,毛澤東表示將把中共中央遷址淮陰[2]

2月28日,三人軍事小組依據政協決議視察全國各地停戰區域,確保停戰令執行。三方在漢口表示,視察目的在于澄清異見,當面解釋整軍目的。3月5日,三人返回重慶。下一階段任務是達成東北停戰協定,這是國共內戰前雙方關係的最佳時期。然而此時因馬歇爾赴美述職,故3月11日離開重慶,直到4月23日才返回。此段時間裡,國共關係急劇惡化,到4月底,雙方已經開始瀕臨大戰的邊緣。

3月上旬,中國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提議修改政治協商會議憲法草案,這一舉動立即遭到中共強烈抗議[3]。按照整軍協議,中共應在3月下旬之前提交中共軍隊的表冊。3月26日,國民政府按照整軍協定,向軍事三人小組提交了政府軍90個師的表冊和前兩個月部隊復員次序表冊;但中共拒絕提交表冊,並堅持說,因為國民黨未能履行一致同意的政協決議,因此直到達成履行政協決議通過的完全公開協議,他們才會提交參見國民政府委員會名單和所要求部隊表冊[4]

在這種情況下,軍隊整編方案的貫徹實施被無限期擱置下來。4月開始,東北開始爆發軍事衝突,這時中原尚未開戰。但6月第二次停戰令結束之後,中原地區也開始了軍事衝突。雖然全國軍事衝突爆發,但是直到11月制憲國民大會時,軍事衝突仍受到南京國共談判代表的約束而未能放手大打。1947年3月,中共代表被迫撤離南京,國共軍隊徹底失去制約,大戰終於爆發。1947年7月31日,中共正式宣布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此整軍方案完全失效。

國民政府方面,依據整軍協議之規定,政府軍在隴海路以南的部隊接受了整編,隴海路以北和運動中的部隊未能整編。例如南京的七十四軍整編為七十四師。中共方面,僅聶榮臻的華北晉察冀部隊整編,其他部隊不僅未能整編,還大舉擴編,如林彪羅榮桓的東北民主聯軍。

整軍對中國國民黨內部的影響

編輯

整編軍隊也影響到國軍中所謂「雜牌軍」的作戰士氣。郭汝瑰回憶,「圍繞著整軍,蔣軍內部發生過激烈的爭論。奇怪的是,蔣、白、陳都堅決反共,而整軍的態度各不相同。蔣介石堅決反共,國共兩軍在全國已廣泛展開戰鬥,蔣軍將領許多人都叫囂停止整軍,但蔣介石還是要整,陳誠希圖迎合蔣介石意旨取寵,也大聲疾呼整軍,……白崇禧認為內戰不可避免,反對整軍。」[5] 在整軍過程中,「同樣是國家的軍官,出身經歷戰績等等都差不多,而屬於所謂『土木工程系』的軍隊(指陳誠系統—作者注),不只不被裁編,反而擴充」,「這種不公不平的事實,……怎麼不會使得國軍的精神完全瓦解」。甚至因為整編而荒唐到了「軍官多懼年限失業,以為平匪無異縮短一己職業(退伍有一條可以因需要不按年限者)」,因此作戰不積極。而土木系主力整編第十一師師長楊伯濤回憶說,該師原為第十八軍,整編後成為一個師,並僅轄六個團,並未擴充。[6]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周恩來就政協有關問題答記者問,重慶新華日報,1946-2-2
  2. ^ 中共黨史文摘年刊. (1989). China: 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 134頁
  3. ^ 反動頑固派的猖獗行動必須立時制止,重慶:新華日報,1946年3月10日
  4.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馬歇爾使華,頁68
  5. ^ 《郭汝瑰回憶錄》,第237頁。
  6. ^ 楊伯濤回憶錄,ISBN號. 7503407387. 出版. 中國文史出版社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