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計算Ubiquitous computingubicomp)、pervasive computing),又稱普存計算普及計算遍佈式計算泛在計算[1][2],是軟體工程電腦科學中的一個概念,其中的「計算」可以隨時隨地執行。與桌面計算英語desktop computing相比,普及計算可以使用任何裝置、在任何地理位置和任何格式進行。當用戶進行人機互動的時候,該電腦可以以各種形式存在,包括冰箱平板電腦終端機,甚至是一副眼鏡。支持普及計算的基礎技術包括網際網路、高級中間件作業系統傳感器微處理器、新I/O用戶界面網路、行動協議以及新資料。

普及計算是一個涉及研究範圍很廣的課題,包括分布式計算行動計算人工智慧嵌入式系統感知網路以及資訊融合等多方面技術的融合。

簡介

編輯

普及計算的促進者希望嵌入到環境或日常工具中去的計算能夠使人更自然的和電腦交互。而普及計算的顯著目標之一則是使得電腦裝置可以感知周圍的環境變化,從而根據環境的變化做出自動的基於用戶需要或者設定的行為。比如手機感知現在用戶正在開會這個環境而自動切換為靜音模式,並且自動答覆來電者"主人正在開會"。這意味著普及計算不用去為了使用電腦而去尋找一台電腦。無論走到哪裡,無論什麼時間,都可以根據需要獲得計算能力。現在熱興的物聯網技術或許能看做普及計算的一個雛形。

歷史

編輯
  • 1988年,Mark Weiser提出了普及計算的思想,並預測計算模式會發展為普及計算。(另一說為1991年)
  • 1990年代末,普及計算這一概念得到廣泛關注,逐漸升溫。
  • 1999年,IBM正式提出普及計算的概念。
  • 同年,召開第一屆Ubicomp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際會議。
  • 2000年,第一屆Pervasive Computing國際會議。
  • 2002年,IEEE Pervasive Computing期刊創刊。

計算的進化

編輯
  • 第一代,主機型計算(Mainframe computing)很多人共享一台大型機
  • 第二代,個人機計算(personal computing)一個人在一台電腦上
  • 第三代,網路計算(internet computing)一個人使用在網際網路上的很多服務
  • 第四代,普及計算(pervasive computing)許許多多的裝置通過全球網路為許多人提供人格化(個性化)的服務

基本特徵

編輯
  • 分散性
  • 多樣性
  • 連通性
  • 簡單性

參考

編輯
  1. ^ Nieuwdorp, E. The pervasive discourse. Computers in Entertainment. 2007, 5 (2): 13. S2CID 17759896. doi:10.1145/1279540.1279553. 
  2. ^ Greenfield, Adam. Everyware: The Dawning Age of Ubiquitous Computing. New Riders. 2006: 11–12. ISBN 978-0-321-38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