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陣線
替代陣線,簡稱替陣(馬來語:Barisan Alternatif,縮寫「BA」)是在1999年後,由馬來西亞四個反對黨:民主行動黨、泛馬回教黨、國民公正黨及馬來西亞人民黨組成的聯盟,以與馬來西亞執政黨國陣在大選中抗衡。[1]
替代陣線 Alternative Front Barisan Alternatif மாற்று முன்னணி | |
---|---|
簡稱 | BA、替陣 |
成立 | 1998年9月20日 |
合法化 | (未正式註冊) |
解散 | 2008年3月31日 |
前身 | 穆斯林團結陣線(APU) 人民陣線(GR) |
繼承者 | 人民聯盟(PR) |
總部 | 八打靈再也(人民公正黨) 黑風洞鎮(馬來西亞人民黨) 吉隆坡(民主行動黨和伊斯蘭黨) |
黨報 | 《公正之聲》 《火箭報》 《哈拉卡》 |
意識形態 | 自由民主主義 改良主義 |
政治立場 | 中間至中間偏左 |
成員黨 | 民主行動黨 國民公正黨 人民黨 伊斯蘭黨 |
馬來西亞政治 政黨 · 選舉 |
在1999年馬來西亞大選中,回教黨一躍成最大反對黨,而行動黨在選舉中表現不理想。行動黨隨後因與回教黨就回教國課題分歧而在2001年退出[2]。而餘下的替陣三黨中,人民黨與公正黨在2003年合併,於是替陣成為只有2個政黨的聯盟。[1]
在2004年大選時,反對黨的分裂加上國陣的「新首相效應」,國陣在選舉中大勝,替陣受到重挫。[3]其後回教黨擱置回教國主張,轉而專注於福利國與社會公正,行動黨也擱置分歧,和替陣兩黨保持合作默契。期間,阿都拉政府在施政與改革不如預期的情況下民望受挫,更經歷了2007年淨選盟大集會等一系列社會運動。[1]
直到2008年馬來西亞大選,替陣與行動黨等反對黨達成合作協議,在各選區以一對一的方式與國民陣線競選,競成功打破國陣在國會中長期壟斷的三分之二絕對多數,並取得五個州的政權,於是三黨組建了新的聯盟——人民聯盟[1]。
成立
編輯1999年10月24日,馬來西亞的四大反對黨-馬來西亞伊斯蘭黨、民主行動黨、由安華成立的人民公正黨和馬來西亞人民黨宣布了選舉聯盟,並發表了聯合聲明宣言:《邁向公正的馬來西亞》[1]。
在1999年馬來西亞大選中,替代陣線正式展開合作,一個選區只派一名候選人。其中最大的贏家是泛馬來西亞回教黨(現伊斯蘭黨),成為了吉蘭丹州和登嘉樓州的執政黨,並將其議會席位從7個增加到27個。民主行動黨也將其席位從7個增加到10個,但該黨兩個最著名的領導人,林吉祥和卡巴星卻失去了他們的選區。這是因為華裔選民對該黨與泛馬來西亞回教黨合作而轉向支持首相馬哈地·穆罕默德的執政黨。過後,導致新成立的人民公正黨陷入癱瘓,並只贏得5席。而身為執政黨的國陣則守住了國會下議院三分之二的絕對多數壟斷席位,其中193個席位中占有148個。
分裂
編輯從一開始,這個陣線一直受到泛馬來西亞回教黨不願放棄使馬來西亞成為伊斯蘭國家的目標,這個對馬來西亞30%的非穆斯林少數民族的立場是憤怒的。泛馬來西亞回教黨選舉勝利後,緊張局勢不斷增加,其他同盟黨派意識到他們因為少數民族對伊斯蘭國家的恐懼而失去選票。之後,民主行動黨於2001年9月21日宣布退出替代陣線[1]。
分裂導致了2004年馬來西亞大選中反對黨之間的鬥爭。 由於他們不同意每個州的席位分配,許多議席有多個參選人。人民公正黨和泛馬來西亞回教黨之間的關係也很緊張,泛馬來西亞回教黨也拒絕支持馬來西亞人民黨在哥打巴魯議會席位上的競選[1]。
復甦
編輯不過,在2008年馬來西亞大選之前,主要的反對黨已經重新調整自己,策略性地避免了選舉中的三角戰,最終導致了國陣在選舉中遭遇重大挫折。這個聯盟部分是由於選舉前通過重點放在經濟問題上的泛馬來西亞回教黨軟化方式,批評國陣在農曆新年期間解散議會,並派出第一位非穆斯林候選人。安華·依布拉欣作為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反對派的角色,以及他為反對各方反對派的努力也有所幫助。替代陣線的復甦可能是由於泛馬來西亞回教黨、民主行動黨和人民公正黨之間的配置協議產生的重大勝利[1]。
人民聯盟
編輯2008年4月1日,人民公正黨、民主行動黨和泛馬來西亞回教黨的領導人宣布了人民聯盟(民聯)的新官方聯盟。 在2013年馬來西亞大選中,三黨共贏得了222個議會議席中的89個議席[1]。
大選 | 總席位 | 總票數 | 得票率 | 選舉結果 | 選舉領袖 |
---|---|---|---|---|---|
1999 | 42 / 193
|
2,667,818 | 40.23% | ▲15 席; 反對黨 | 法茲諾 |
2004 | 8 / 219
|
1,668,998 | 24.1% | ▼37 席; 反對黨 | 卡瑪魯汀查華 |
州選舉 | 州議會 | |||||||||||||
---|---|---|---|---|---|---|---|---|---|---|---|---|---|---|
玻璃市州議會 | 吉打州議會 | 吉蘭丹州議會 | 登嘉樓州議會 | 檳城州議會 | 霹靂州議會 | 彭亨州議會 | 雪蘭莪州議會 | 森美蘭州議會 | 馬六甲州議會 | 柔佛州議會 | 沙巴州議會 | 砂拉越州議會 | 總贏州議席數 | |
1999 | 3 / 15 |
12 / 36 |
41 / 43 |
28 / 32 |
3 / 33 |
8 / 52 |
8 / 38 |
6 / 48 |
0 / 32 |
4 / 25 |
0 / 40 |
0 / 48 |
113 / 442
| |
2001 | 0 / 62 |
0 / 62
| ||||||||||||
2004 | 1 / 15 |
5 / 36 |
24 / 45 |
4 / 32 |
1 / 40 |
0 / 59 |
0 / 42 |
0 / 56 |
0 / 36 |
0 / 28 |
1 / 56 |
0 / 60 |
36 / 505
|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孫和聲、唐南發 (編). 风云五十年: 马来西亚政党政治. 吉隆坡: 燧人氏事業 Prometheus Enterprise. 2007 [2023-01-04]. ISBN 978-983-2197-26-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4) (中文).
- ^ 本党简史. www.dapmalaysia.org. 民主行動黨. 2002-03-31 [2023-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9).
- ^ 阿都拉:2004年是特例承认国阵来届大选难大胜. 當今大馬. 2008-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