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壘哈薩克自治縣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哈薩克語موري قازاق اۆتونوميالىق اۋدانى/Мори Қазақ автономиялық ауданы羅馬化:Morï Qazaq awtonomïyalıq awdanı維吾爾語مورى قازاق ئاپتونوم ناھىيىسى‎,拉丁維文:Mori Qazaq Aptonom nahiyisi)是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東部所轄的一個自治縣。總面積為17700平方公里[2],常住人口約7萬人。「木壘」,清代又寫作「穆壘」,系匈奴語「蒲類」的轉音。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
哈薩克語موري قازاق اۆتونوميالىق اۋدانى
維吾爾語مورى قازاق ئاپتونوم ناھىيىسى
自治縣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的地理位置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的地理位置
坐標:43°50′10″N 90°17′02″E / 43.83624°N 90.28398°E / 43.83624; 90.28398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
設立1954年7月17日
政府駐地木壘鎮
下級行政區
11
面積
 • 總計13,510.28 平方公里(5,216.35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1]
 • 常住67,256人
 • 密度4.98人/平方公里(12.9人/平方英里)
 • 城鎮32,531人
時區北京時間UTC+8
新疆時間UTC+6
郵政編碼831900
電話區號994
車輛號牌新B
行政區劃代碼652328
網站木壘縣公眾信息網

歷史

編輯

距今3000多年前即有人在縣境內活動。漢朝政府於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設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36國。木壘屬蒲類後國。唐朝政府統一西域後,於貞觀十四年(640)在今吉木薩爾縣設立庭州,並下設蒲類縣,木壘屬蒲類縣,歸庭州管轄。唐開元元年(713),唐政府設獨山守捉於今木壘縣境。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從今巴里坤至木壘沿途修築城堡。清雍正十年(1732),川陝總督寧遠大將軍岳鍾琪以木壘地勢扼要,奏移駐軍,並修築木壘城,城周長六百餘丈。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後,在東吉爾瑪台(今東城鎮)建奇台堡,設管糧巡檢一員。二十六年(1761),清政府以木壘「地沃泉滋」,決定在此「募人大開阡陌」,並派駐綠旗兵木壘營。三十二年(1767),清政府從甘肅甘州招募屯民300戶1000多人,安置在木壘、奇台屯田,次年兩地屯民共開墾土地608公頃。三十八年(1773),設奇台縣、木壘歸奇台縣管轄,隸屬巴里坤鎮西府。中華民國六年(1917),設木壘河縣佐,隸屬奇台縣管轄。民國八年(1919),開始修築木壘城,歷時9年,初由民工修築了部分城牆後停工,後由工程營兵完成築城工程。[3]

民國6年(1917年),設木壘河縣佐,屬奇台縣。次年,開始修築木壘城。民國十九年(1930)3月,木壘建縣,從奇台縣劃出,定名木壘河縣。1954年3月,木壘河縣改名為木壘縣。同年7月,成立木壘哈薩克自治區。1955年3月,改稱為木壘哈薩克自治縣。1958年5月劃歸昌吉回族自治州[3]

人口

編輯

2020年末,根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縣常住人口為67256人[4]

地理

編輯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地處阿爾泰構造帶,博格達構造帶和準噶爾地塊交匯處,形成了山地、山前丘陵、平原戈壁和沙漠等地貌類型。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在與巴里坤縣之間有240公里的荒漠地帶,人煙稀少,是天然的病蟲傳播屏障,木壘縣三面環山,南部博格達山海拔2500~5000米,北部北塔山和大小哈甫提克山海拔1500~2000米,東部蒙羅克山和青居呂山海拔1500~2000米,中部霍景湟期辛沙漠海拔700~1000米,成為南北東三面高,中部低的半壁盆地,山勢由西向東逐漸降低,盆地由東向西傾斜。木壘縣境內水資源較為豐富。主要有六條河流:英格堡、水磨河、東城河、木壘河、博斯坦河。均屬山溪性河流,發源於天山山脈博格達北坡。另有16條泉水溝。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地處北疆溫帶荒漠,具有明顯的乾旱大陸性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5~6℃,氣溫的日較差較大,年較差較小。年均降水量294.9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冬春季,年日照時數3037小時,年蒸發量2207.6毫米,無霜期139天,冬季長而偏暖,夏季短而偏涼。

行政區劃

編輯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下轄4個、6個、1個民族鄉[5]

木壘鎮、​西吉爾鎮、​東城鎮、​新戶鎮、​英格堡鄉、​照壁山鄉、​雀仁鄉、​白楊河鄉、​大石頭鄉、​大南溝烏孜別克族鄉博斯坦鄉

交通

編輯

旅遊

編輯
  • 原始胡楊林:原始胡楊林距離木壘縣城東北150公里處,在一個被漢族人稱為「梧桐窩子」,哈薩克族人稱為「玉托朗格」(意為氈房似的胡楊林)的地方。面積約30平方公里。
  • 石人子溝:石人子溝位於木壘縣城以南28公里的南部天山。石人子溝蒙語為夏干布特,在木壘河的上游。河段呈東西向,長13公里,河谷寬350米。河段南岸有眾多支流匯入其中,森林、草原茂密,春季柳絮飛舞,當地人稱夏干布特,「夏干」蒙語意為白色,「布特」即一叢之意。而石人子溝之名則因溝口有一塊高約2米,狀如人形的石頭而得名。

特產

編輯
  • 哈薩克族刺繡:哈薩克族刺繡是哈薩克族服飾中最有代表意義的一種裝飾工藝,無論是哈薩克族的衣服、裙子,還是鞋帽、帕包以及床炕上、室內的裝飾用品,都點綴著哈薩克族婦女的繡品。哈薩克族刺繡在木壘縣源遠流長。其表現形式多姿多彩、形態各異,色澤鮮艷絢麗,圖案類型眾多,內涵豐富,具有草原民族風韻。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2. ^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wap.tcmap.com.cn. [2024-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8). 
  3. ^ 3.0 3.1 历史沿革. 木壘縣人民政府網站. 2009-06-04 [2016-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簡體中文). 
  4. ^ 中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12-25]. 
  5. ^ 2023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