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塞佩·西諾波利
朱塞佩·西諾波利(義大利語:Giuseppe Sinopoli,1946年11月2日—2001年4月20日),又譯:辛諾波里,義大利指揮家、作曲家。
朱塞佩·西諾波利 Giuseppe Sinopoli | |
---|---|
音樂家 | |
國籍 | 義大利 |
出生 | |
逝世 | 2001年4月20日 | (54歲)
職業 | 指揮家,作曲家 |
母校 | 帕多瓦大學 威尼斯音樂學院 |
音樂類型 | 古典音樂 |
生平
編輯學業
編輯辛諾波里生於義大利威尼斯, 出生後不久全家搬遷到了西西里。辛諾波里的童年在西西里度過,12歲時在當地學習管風琴,15歲時重返威尼斯。1965至1967年,辛諾波里在當地著名的威尼斯音樂學院學習,而為了父親的意願,他同時在帕多瓦大學學習醫學、神經病學以及人類學。辛諾波里曾先後在達姆施塔特和錫耶納跟隨卡爾海因茲·史托克豪森、布魯諾·馬代爾納、弗蘭科·多納托尼等作曲家學習。1972年,辛諾波里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畢業論文為犯罪人類學和人類聽覺機制[1]。
音樂家生涯
編輯辛諾波里1972年起在威尼斯音樂學院擔任電子音樂和當代古典音樂教授,還曾到維也納跟隨漢斯·斯瓦洛夫斯基學習指揮,1975年他以老師馬代爾納的名字成立了「馬代爾納合奏團」(Ensemble Bruno Maderna),專門研究演奏現代音樂。在1970年代,辛諾波里更多地以作曲家身份參與音樂工作,而他的作品大多屬於當代古典音樂範疇。
1978,辛諾波里憑藉在威尼斯指揮朱塞佩·威爾第的歌劇《阿依達》開始了歌劇指揮家的生涯。他通過仔細研習威爾第作品總譜的原稿,對威爾第歌劇作出了和同時期其他製作不同的詮釋,他所演繹的威爾第歌劇,通過清晰、透明度極高的樂團聲效,再現了樂譜上很多不曾聽到的細節。之後他以同樣的工作方式以及相同的高標準,在柏林德意志歌劇院上演了威爾第的歌劇《麥克白》,大獲成功。這場演出被視為辛諾波里正式走上國際舞台的起點,從此,辛諾波里將工作重心逐漸從作曲轉向指揮。
自1985年起,辛諾波里每年都會在拜魯特音樂節上指揮理察·華格納的歌劇作品: 1985-1989年《湯豪瑟》, 1990-1993年《飛翔的荷蘭人》, 1994-1999年《帕西法爾》 以及2000年拜魯特音樂節的核心劇目《尼伯龍根的指環》。
辛諾波里重要履歷還包括:1983-1987年任羅馬聖切契利亞音樂學院管弦樂團首席指揮;1984-1994年任愛樂管弦樂團首席指揮,並於1987年成為該樂團藝術總監;自1992年起任德勒斯登薩克森國立樂團首席指揮。
辭世
編輯2001年4月20日, 辛諾波里在柏林德意志歌劇院指揮上演《阿依達》的途中心臟病突發,隨後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享年54歲。他的遺體被運回祖國,在首都羅馬舉行了國葬儀式,義大利總統、總理、以及史卡拉歌劇院高層均列席,辛諾波里的遺體現安葬於羅馬[2]。值得一提的是,辛諾波里死前還在為中東考古學的博士學位答辯做準備,論文題目是《美索不達米亞的亞述文化》。
作品
編輯錄音
編輯- 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DG
-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DG
辛諾波里音樂節
編輯西西里城市陶爾米納為紀念辛諾波里,自2005年起每年10月在該市舉行辛諾波里音樂節(辛諾波里1989到1997年間曾任當地節慶的藝術總監與布景設計師)。在辛諾波里音樂節上[3],辛諾波里不僅僅被當作指揮家,同時也是作曲家、醫學家、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所以節日期間的慶典項目涵蓋了包括音樂、戲劇藝術、展覽、以及文學等等諸多領域。節日自然少不了音樂會,每年都會有不同的世界頂級樂團駐場,舉行音樂會。第一屆辛諾波里音樂節時,辛諾波里室內樂團成立,樂團由天賦異稟的青少年音樂家組成,主要演奏辛諾波里生前留下的作品。
參考資料
編輯- ^ David Nice. Obituary: Giuseppe Sinopoli. The Guardian. 2001-04-23 [2017-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6) (英語).
- ^ Ulrike Kienzle. Giuseppe Sinopoli: Komponist, Dirigent, Archäologe. [2017-06-13] (德語).
- ^ Homepage des Sinopoli-Festivals Taormina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7-06-28.
延伸閱讀
編輯- Stephan Hörner: Sinopoli, Giuseppe. In: Neue Deutsche Biographie (NDB). Band 24. Duncker & Humblot, Berlin not yet published, S. 467 f. (全文) (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