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開敏主教(英語:Bishop Simon Zhu Kai-min,1868年10月30日—1960年2月22日),名希孟,字銘德,號季球,常用號開敏,聖名西滿,原籍江蘇省青浦縣諸巷,生於上海南市董家渡,天主教海門教區首任國籍主教,是羅文藻之後第一批中國籍天主教主教之一,也是中華民國教育家、慈善家、漢學家、外交家、社會活動家。[1][2]

主教
朱開敏
Bishop Simon Zhu Kai-min
天主教海門教區主教
聖秩
晉鐸於1898年6月22日晉鐸
晉牧於1926年10月28日晉牧
個人資料
出生(1868-10-30)1868年10月30日
 大清江蘇省松江府上海縣南市
逝世1960年2月22日
 中國江蘇省海門縣
教派羅馬天主教會
職業天主教主教
曾任職位天主教海門教區主教
天主教海門宗座代牧區代牧
格言ADVENIAT REGNUM TUUM
牧徽{{{coat_of_arms_alt}}}

生平

編輯

朱家原籍江蘇省青浦縣諸巷,自明朝以來世代信仰天主教。1868年10月30日,朱開敏出生於上海南市董家渡一個沙船主家庭。其父為晚清沙船業巨頭朱朴齋,母為復旦大學創校校長馬相伯韓國國旗設計者馬建忠的胞姐。朱開敏在家中排行第五。同胞四兄弟更被後人稱為「朱門四傑」:朱志堯、朱開敏、朱雲佐朱季琳光緒三年(1877),朱開敏初領聖體,並且立志修道。光緒八年(1882年),14歲的朱開敏入上海董家渡小修院學習拉丁文;後入徐家匯大修院學習神哲學。他是義大利籍漢學家晁德蒞的門生。光緒十四年(1888年),朱開敏入耶穌會。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晉鐸,後在浦東川沙、金家巷、常熟江陰、鹿苑等地傳教,大力辦學、建堂。民國11年(1922年),升任崇明總鐸。民國13年(1924年),被江南教區姚宗李主教升授為南通總鐸。民國14年(1925年),海門總鐸顧若瑟逝世,南通總鐸朱開敏神父兼代海門總鐸,併兼茅家鎮類思學校校長。同年5月,義大利籍宗座代表剛恆毅總主教為了籌備設立本國籍教區而巡視崇明、海門,嘉許熱心傳教的朱開敏神父。[1][2]

1926年8月2日,朱開敏被任命為羅文藻之後中國第一批六位國籍主教之一,領「非洲賚斯畢(Lesvi)府主教」銜。1926年8月11日,羅馬教廷宣布從南京宗座代牧區劃分「揚州以東,長江以北的聖教會」設立國籍海門宗座代牧區,管轄崇明(含今啟東)、海門南通如皋(含今如東海安)、泰興(含今泰州)、靖江六縣教務,海門宗座代牧區(即天主教海門教區的前身)正式成立。教廷為表對中國主教的重視,特諭朱開敏等國籍主教赴羅馬接受祝聖。[1]

1926年9月10日,剛恆毅總主教率領第一批六位國籍主教(宣化代牧區主教趙懷義、汾陽代牧區主教陳國砥、台州代牧區主教胡若山、海門代牧區主教朱開敏、蒲圻代牧區主教成和德、蠡縣代牧區主教孫德楨)、教廷邀請的新主教家屬及參禮人員自上海乘洋輪赴梵蒂岡。10月17日,六位國籍主教一行抵達羅馬,在羅馬受到義大利政府及各界歡迎,隨即覲見教宗庇護十一世。10月28日聖西滿瞻禮日,朱開敏主教由教宗庇護十一世於羅馬聖伯多祿大殿親自祝聖。教廷樞機主教、宗主教、總主教、駐教廷數十國的大使及夫人、中華民國駐義大利王國大使館人員、中國駐歐教友學生代表團等參加祝聖典禮。教宗在祝聖禮中授予新主教「權杖」及「權戒」。《羅馬觀察家報》贊其是「世紀的飛躍」和「新紀元」。[1]

1926年11月,朱開敏主教在歸國途中又赴義大利、法國比利時西班牙美國加拿大等國考察,招請神父、修女去海門教區工作。在法國巴來買往見女修會,朝聖耶穌聖心耶穌聖心顯現於聖女瑪加利大大堂,乃將教區奉獻給耶穌聖心,奉為教區正主保;在露德朝拜聖母並奉獻教區給露德聖母;在里修會晤聖女小德肋撒的兩位胞姊,並且申請聖女嬰孩耶穌德肋撒為教區副主保。1927年1月11日,訪問加拿大蒙特樓,會晤聖母無原罪女修會會長修女Mother D.T.,請派數名修女去崇明縣協助福傳,會長修女允派四位修女前去。1927年3月,返抵上海,接受上海各界歡迎,並在故居辦家慶。3月19日大聖若瑟瞻禮,朱開敏主教在海門茅家鎮總堂公所(海門耶穌聖心主教座堂)行就職典禮。通海土紳張詧張謇的三哥)、江蘇省長韓國鈞(受南京國民政府主席委託來海門)、王清穆等二千多人聯名發起歡迎。[1]

1927年秋,集資建造一幢二層樓的宿舍,並設天主教錫類中學。同年獲羅馬教廷核准成立初學院。民國17年(1928年),朱開明主教籌資在海門茅家鎮耶穌聖心主教座堂西側奠基興建主教公署。1929年1月21日,陪同教廷駐華宗座代表剛恆毅總主教在南京國民政府拜會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並遞呈國書。1933年,組織並親率中華朝聖團到羅馬朝聖。途中過巴來斯定,特往耶路撒冷、白冷郡、加里肋亞、阿里瓦山、加爾瓦略山等地瞻仰耶穌基督遺蹟。1934年5月14日,陪同教廷駐華宗座代表蔡寧總主教在南京先後拜會行政院長兼外交部長汪精衛、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並遞呈國書。1937年1月,率梅雨絲神父、徐耀文等到菲律賓馬尼拉出席國際聖體大會。1937年5月9日,舉行狼山露德聖母堂開堂主教大禮彌撒,規定該堂為教區敬仰聖母之朝聖中心地。[1]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8年將海門茅家鎮主教公署神父宿舍改成「天主教廣濟醫院」,併購買了貴重的醫療設備。同年在崇明大公所創辦「上智孤兒院」,後又發布牧函要求各堂區開辦孤兒院。1939年,派主教公署秘書、比利時籍司鐸梅雨絲去美國宣傳抗日,募集抗日經費;朱開敏還多次拒絕日偽當局拉攏;後來日軍切斷了教區的經費來源,朱開敏主教帶頭節衣縮食以維持教區的正常運轉。[1]

1946年4月11日,羅馬教廷建立中國聖統,海門宗座代牧區改成正式教區。海門宗座代牧區朱開敏主教被任命為天主教海門教區正權主教。4月底,在天主教南京總教區總主教于斌的監督下,朱開敏主教在崇明大公所舉行就職典禮。[1]

1949年,朱開敏主教移居上海教區主教公署洋涇浜聖若瑟堂,上海教區特為他開闢了海門教區主教辦公室。1951年,應邀從上海教區主教府回海門參觀大生三廠以及青龍港新建碼頭。1955年秋,在政府主導下,海門教區內部掀起政治活動,副主教顧雲白神父等多名神職人員被捕。1955年冬,朱開敏主教自上海至青龍港,返回海門主教公署定居,受到軟禁。1958年3月起,在「獻堂獻廟」運動中,南通地區156座教堂在數年內全部獻出。1958年4月20日,朱開敏主教被劃為「右派」,因身體狀況不佳而臥床。同年,海門教區神職人員推選崇明總鐸區總鐸郁成才神父為海門教區主教繼承人,朱開敏主教將推選主教繼承人的結果呈報羅馬教廷。1959年1月15日,朱開敏主教被戴上「右派」帽子。1959年11月15日,郁成才在南京被祝聖為海門教區新任正權主教(自選自聖)。教廷沒有承認郁成才的祝聖,仍然承認朱開敏為海門教區正權主教。[1]

1960年3月22日,朱開敏主教在軟禁中病逝於海門主教公署,享年92歲,遺體安葬在海門袁公所「司鐸之墓」。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得知後,發文紀念並讚頌朱開敏主教的一生,並降福朱氏族人。4月4日,于斌樞機主教在台北聖多福堂主持追思彌撒,追思朱開敏主教。1966年文革爆發,同年因疏挖海門運河,海門縣天補鄉袁公所堂全部房屋被拆除,袁公所後300米處的「司鐸之墓」及「嬰兒墓」,包括朱開敏主教、李儒林(斐理、成章)、袁方、邱敦甫(一成)神父在內的全部墓地被毀。[1]

1984年5月15日,有關部門發文件宣布為朱開敏主教的「右派」問題平反。1984年10月28日聖西滿教宗瞻禮日,郁成才主教在南通狼山聖母堂為朱開敏主教舉行大禮彌撒及追思禮。2010年10月28日朱開敏主教本名瞻禮日,海門教區沈斌主教協同全體神父、修女,朱主教親屬及朱主教生前培養的修士學生共60多人齊聚南通主教座堂,舉辦大禮追思及紀念教區首任朱開敏主教逝世五十周年座談會。[1]

朱開敏主教和蔣中正、孫科于右任蔡元培邵力子等中國領導人以及韓國國父金九、比利時皇后、義大利總理等人私交甚篤。朱開敏一生創辦了117所小學,27所初中,7所高中錫類中學、1所高等院校,以及無數的醫院、安老院、育嬰堂,造福當地,興建、擴建、修建教堂達159座,其中有著名的四大教堂(南通狼山聖母堂、啟東曹家鎮德肋撒堂、海門天朴袁公所、崇明港沿大公所),四座全大赦特恩教堂(南通狼山聖母堂、啟東母佑堂、崇明聖三堂、啟東曹家鎮德肋撒堂),由建築師潘世義設計的狼山聖母堂還是中國天主教十二大朝聖地之一。並實施「以教興國」的宏圖偉業,被人稱為「中華國籍主教第一人」,是「耶穌的宗徒、聖教的棟梁、中國的驕傲、萬民的榮光」。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教区大事记. 天主教海門教區. [2016-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30). 
  2. ^ 2.0 2.1 江苏天主教界著名人士简介. 蘇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 2016-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30).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