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炎暉(1901年—1938年11月),又名桂林,浙江瑞安人,中華民國陸軍第94軍第185師第546旅少將旅長,為將驍勇,1938年11月在武漢會戰中殉國,死後被國民政府追授陸軍中將銜。[1]

生平

編輯

1901年,朱炎暉出生在浙江瑞安的一個街頭小販家庭,父親早亡,由母親撫養長大。[2]因家境窘迫,朱炎暉只讀了幾年小學就被迫輟學謀生。1918年離家,1924年到廣州加入粵軍,在國民革命軍第4軍第11師第30團當兵。1926年北伐戰爭期間,朱炎暉相繼被提拔為排長、連長。1929年,朱炎暉被調到國民革命軍第19路軍第61師8旅,參加了粵桂戰爭中原大戰,後晉升為營長。[3]

1932年,朱炎暉率部參加一·二八事變,與日軍反覆搶奪大場、廟行陣地。在戰鬥中,朱炎暉受到了蔡廷鍇戴戟的嘉獎。1933年,朱炎暉升任國民革命軍第19路軍第61師第241團團長,11月參加了由蔡廷鍇和戴戟領導的福建事變,反對蔣介石與日本簽訂的《塘沽協定》和剿共政策[3],福建事變失敗後,朱炎暉遭到軟禁和抄家,所屬部隊被國民政府收編。[4]1934年9月,蔣介石准許朱炎暉進入黃埔軍校高教班第三期學習。1935年6月,朱炎暉從軍校畢業,同年8月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武漢分校整理處任上校參謀兼戰術教官。[5]

七七事變後,朱炎暉初任第94軍第185師上校團長,1938年升任為第185師第546旅少將旅長,駐防武漢金中地區。[3]1938年11月,朱炎暉率部到達金牛鋪,與日軍交戰。彼時朱炎暉染病在身,第185師師長方天要他撤到後方治療,但是朱炎暉拒絕,並且讓部下用擔架抬著他指揮作戰,546旅被日軍飛機、大炮轟炸,朱炎暉決定突圍撤退。11月3日,朱炎暉率部突圍,但被日軍擊中身亡,遺體被部下收埋在石首縣藕池口山下。[6]

身後

編輯

日軍占領武漢後,派兵扒開朱炎暉的墳墓並開棺鞭屍。日軍走後,當地百姓將朱炎暉的遺體重新秘密埋葬。[6]

1987年8月1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追認朱炎暉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朱炎暉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參考資料

編輯
  1. ^ 何蘭生. 中国抗日将领英烈谱 上. 2014年: 241頁. 
  2. ^ 殷惠中. 温州历史人物. 1998年: 240頁. 
  3. ^ 3.0 3.1 3.2 劉晨. 中国抗日将领牺牲录 1931-1945. 2087年: 176頁. 
  4. ^ 浙江省民政廳. 碧血丹心 浙江烈士英名录 总卷. 94頁. 
  5. ^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抗战英烈谱. 2017年: 90頁. 
  6. ^ 6.0 6.1 劉育剛. 黄埔骁将 国民党抗战殉难黄埔将领. 2013年: 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