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席珍(1747年—1827年),字立齋,號渠南,山東壽光人。清朝政治人物。

生平

編輯

李席珍為彌北李氏20世(李家官莊16世)。父李體易為乾隆38年歲貢,曾任泰安訓導。李席珍自幼聰慧好學,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在省城考中辛卯科亞元(鄉試第二名舉人),時24歲(村志載)。此後六次進京趕考,屢試不第,直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第七次考中進士,年已46歲。授官山東泰安府教授,他工作出色,三年後(1796年)受到朝廷嘉獎。現存敕命兩件,稱他:「教士有方,授經多術」,「持躬醇謹,講業詳明」。贈授文林郎,其父亦授贈文林郎,其母贈為孺人。席珍晚年還鄉,他「以敦品勵行范其鄉」,倍受族人尊重。他一生清廉,傳其八秩而卒。其長子李芳烈嘉慶13年(1809年)舉人,《壽光縣誌》記為「副貢,日照縣教諭」。

軼事

編輯
  • 席珍考進士 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六次進京趕考屢試不第,其父也明白原因是席珍怯場,信心不足,尤其對皇帝的提問,口試成績不好。而其哥哥也是因為同樣原因,七次不第放棄仕途的。因而,「七」成了家裡和席珍的大忌。第七個年頭到來,其父為他占卜一卦,占卜人說:「孩子的頭還沒長大,等頭大了就考上了」。這事讓李席珍知道了以後,他便經常私下裡用紅絨繩量自己的頭,看是否長大一些。日子久了被其嫂子看到,嫂子是一個非常聰慧、很有心計的人,反覆追問,方知原委。這年春天,又到進京應試的日子,嫂子趁他不在的空,將他常量頭的紅繩剪去一段。不幾天,嫂子就看到席珍一反常態,精神爽朗,嫂子心裡明白: 他一定是感到自己的頭長大了,更有了信心。到了趕考日,他高高興興,打點行囊,與家人辭別,臨行前,嫂子還特意囑咐幾句,祝兄弟進京趕考成功。後來,席珍一舉成名,不僅席珍對嫂子感激不盡,這個「量頭與剪繩」的故事也被族人傳為佳話,一直流傳至今。
  • 進士為官的具體事跡未見記載,但從《敕命》書中可知他敬業勤懇,潛心研究教學之道,他的教授方法和講稿被朝廷宣揚推廣。《壽光縣誌》等資料中載有其書目《授經堂稿》和《雲藹詩抄》,未有具體內容。
  • 傳說最多的是他與堂叔李莪華的故事。年輕時叔侄倆關係密切,經常在一起「談經論道」,後莪華無意仕途,專心醫術。侄慕叔醫德高尚,受民愛戴; 叔慕侄學識淵博,為官正廉。莪華去世時是席珍放官的第三年,此間,席珍返鄉探親專程去九巷看望李莪華。當看到莪華一生治病救人,而自己晚年生活清貧,無錢治病時,便進縣衙知縣照顧。時知縣范晉浙江人,監生),談話間與知縣意見不一,發起火來,見旁邊一拄棍,席珍拿起就打,嚇得知縣跑到屋外。所以,就有了「進士打了縣長兩拐棒」的傳說。
  • 莪華去世前,曾有「葉落歸根」的意願,莪華去世五年後,在李席珍的主持下,在官莊為其造塋建廟,並以莪華生日農曆四月十三日定為廟會,並親自主持為塑像開光,為廟會起會。起會後,不少外鄉地痞前來鬧事(如濰縣的同春會),他曾極力維護。據傳後來他的學生周天爵(字敬修,山東東阿人。嘉慶進士,歷任河南巡撫湖廣總督道光三十年廣西巡撫),曾幫過他不少忙,還來為他祝壽。

參考文獻

編輯
  • 《壽光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