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食性動物(herbivore)又稱植食動物[1]食植動物[2]植食者[3]植食類,是解剖和生理上適應主動攝入消化植物主食動物,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扮演主要的初級消費者。植食性動物可以細分為食草動物、食葉動物、食果動物、食穀動物、食木動物、食蜜動物等。

一隻成年鹿和兩只幼鹿正在取食樹葉

雖然植食動物常被俗稱為 草食性動物食草動物 ,但嚴格意義上「食草」特指主食為草本植物(特別是禾本科植物)的動物,僅為植食性動物下屬的一個分類,並不能涵蓋所有植食性動物。特別是中生代白堊紀晚期的被子植物陸地革命之前根本沒有(在出現後當時也主要被昆蟲和少數哺乳動物食用),新生代以前所有植食性爬行類恐龍主要都是食葉動物,因此「食草恐龍」之類的稱呼都是錯誤的。

植食性動物的英文術語 Herbivore 是由拉丁文 herbivora 英語化而來的,herba 意思是小型植物或草本植物,vora 意思是吃或吞食,由 vorare 變形而來;Herbivorous 是指「植食的」。術語 Graminivorous 才是指「食草的」,草食性動物 Graminivore 是從拉丁文 Graminis 「草」轉化而來,後半部分的 vore 是拉丁文的 vorare「吃」。

雜食性靈長類動物,其腸胃能消化植物中的澱粉和簡單糖類單糖寡糖)但無法消化植物中最豐富的纖維素[4][5],必須依賴從非植物食物中攝取一些必需的營養,因此主觀選擇不吃肉的素食者也不能算植食性動物。

分類

編輯

植食性動物可被進一步分為食草動物、食葉動物、食果動物、食穀動物等。事實上,不少植食動物會同時吃植物的不同部分,例如種子。一些草食動物的飲食習慣會隨季節而改變,尤其是溫帶地區,在不同時間會有不同的食物。

食草動物(Graminivore)

編輯

食葉動物(Folivore)

編輯
 
潛葉蟲以樹葉組織為食

食果動物(Frugivore)

編輯

食穀動物(Granivore)

編輯

食蜜動物(Nectarivore)

編輯

食汁液動物(Exudativore)

編輯
 
蚜蟲以植物汁液為食

食樹液動物(Gummivore)

編輯

食花粉動物(Palynivore)

編輯

食木動物(Xylophage)

編輯

非嚴格意義的植食性動物

編輯

有的動物所食入生物並非植物,而是藻類大型藻浮游藻),或者是寄生於植物的非動物生物例如真菌(如蘑菇)和細菌等。這類動物因為並不使用其它動物所以有時被模糊定義為是素食性的,其中有些(如食藻動物)更是攝入自養生物初級消費者,但嚴格來講它們並非直接吃植物來維持生命,因此不能算真正的植食性動物。

食藻動物(Algivore)

編輯

食真菌動物(Fungivore)

編輯

食細菌動物(Bacterivore)

編輯

海洋中食植動物

編輯

在海洋中,中比較大型的食植動物為海牛類Trichechidae),主要食用海藻和高等水生植物。而籃子魚科Siganidae)和雀鯛科Pomacentridae)的魚類主要以海藻為餌。鯔科Mugilidae)魚類主要攝食底層藻類。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存档副本. [2023-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31). 
  2. ^ 存档副本. [2023-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31). 
  3. ^ 存档副本. [2023-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31). 
  4. ^ Haenel H. Phylogenesis and nutrition. Nahrung. 1989, 33 (9): 867–87. PMID 2697806. 
  5. ^ Cordain, Loren. Implications of Plio-pleistocene diets for modern humans. Peter S. Ungar (編). Evolution of the human diet: the known, the unknown and the unknowable. 2007: 264–5. "Since the evolutionary split between hominins and pongids approximately 7 million years ago, the available evidence shows that all species of hominins ate an omnivorous diet composed of minimally processed, wild-plant, and animal foods.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