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股票風潮

橡皮股票風潮,是指發生在1910年前後中國上海的橡膠公司股票炒賣行為及其導致的金融危機。由於全球橡膠價格的下跌,金融機構的介入過深,以及清政府對市場缺乏監控和政府內部的黨爭,此次危機最終引發天津、廣州等地的錢莊大規模倒閉。此事與約10年後的民十信交風潮,同樣給上海的金融經濟活動帶來極大打擊。[1]

背景

編輯

橡膠在清末被稱為「橡皮」,經營橡樹種植業的公司則被稱為橡皮公司。20世紀初,汽車工業的興起帶動起作為周邊產業的橡膠製品(主要是輪胎)生產。以美國為例,美國橡膠進口值1908年約為五千七百萬美元,1909年增至七千萬美元左右。又如英國橡膠進口值1908年為八十四萬英鎊,1909年增至一百四十一萬英鎊。橡膠的價格隨著其需求量擴大而不斷上漲。在英國,1910年4月的價格高峰期甚至出現橡膠每磅十二先令便士的記錄,而當時橡膠生產成本僅為18便士,價格即使加上充分的利潤也不過每磅二至三先令左右。在價格和需求推動之下,世界各地的橡膠產業公司不斷成立並發行股票。受此影響,上海的金融市場也開始熱炒橡皮股票。[2][1]

以蘭格志為例,1903年,英國商人麥邊George McBain)在上海創設了蘭格志拓植公司(Langkate)。公司成立前數月,麥邊在媒體上發表文章《今後之橡皮世界》,宣揚該產業的美好前景。然後麥邊在上海市場出售股票。[1]

1908年時,在上海上市的其他橡皮公司股票還有Perak、Kalumpong、Senawang、Tebong等。[1]

經過

編輯

基本面推動的股價瘋狂上漲

編輯

1909年起橡膠價格的迅速上漲,推動相關公司的股價上漲。而銀行和銀號因應橡膠公司的融資也十分寬鬆。先是外商銀行將抵押折扣放寬到50%-80%左右,上海各錢莊和華商銀行其後跟隨。融資買股一定程度上對橡膠的股價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以下是高峰期部分股票的價格:

  • 蘭格志:1910年3月2日1080兩,3月18日1300兩,3月21日1600兩,3月29日1675兩,此後價格一直在1400至1500兩之間波動。蘭格志股票面值是100荷蘭盾(當時約合白銀60兩)。[3]
  • 斯尼王(Senawang):1910年2月25日630兩,3月9日750兩,3月18日1200兩,3月29日1325兩,3月30日1425兩,4月7日1550兩,4月15日1600兩,4月21日1650兩,4月25日1675兩,5月10日1625兩,5月30日1400兩,6月27日1300兩,7月6日1300兩,7月11日1375兩。

此時市場上橡皮公司股票的市淨率最高達10-20倍,溢價8-9倍者比比皆是。[1]

高溢價發行及股民追捧

編輯

股價的上漲和金融機構的推波助瀾,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橡膠公司新股票的發行。1910年1月至7月,每月有數種乃至十幾種新的橡皮股票上市。這些股票隨行就市地高溢價發行,並在報紙等媒體上大篇幅刊登宣傳廣告,宣揚公司形象及與金融機構如公益洋行、進益洋行、殼件洋行、滙豐銀行、麥加利銀行(即渣打銀行)、德華銀行的良好關係,並宣稱由社會知名人士參與董事會。[1]

這些橡膠公司通過上海的洋行經辦和發售股票,並在上海的外國銀行開戶。如志摩合眾橡樹地產有限公司在《時報》上刊登廣告,招募「股本英金壹拾壹萬磅,計分二十二萬股,每股英金十先令」並由公益洋行經理,向德華銀行開戶。 爪哇橡樹地產有限公司由匯通洋行經理,向麥加利銀行開戶。 英脫內訓納而橡樹公司由進益洋行經理,在麥加利銀行開戶。 泰平橡樹公司由殼牌洋行經理,德華洋行則「代客買賣各種橡皮股份」 。[2]

中國的錢莊在此次風潮中介入很深。據東亞同文會的報告,橡膠股票的投資總額約為6000萬兩,其中70%至80%的股票為中國人所有。錢莊不但放出貸款供人買股,自己本身也購入股票。以正元錢莊一家為例,正元買進橡皮股票達三四百萬兩。有人估計,華商在這次橡皮股票交易中,投入上海市場的金額約在2600萬兩至3000萬兩,投入倫敦市場約為1400萬兩,兩方面加起來,總額約在4000萬兩至4500萬兩。錢莊不但自己投入資金,還向同業外資銀行拆借。[1]

股市高峰期,上至重要官員,下至難以計數的各地錢莊人員、各業的一般商人乃至一般職員均有介入。[1]尤其是正元錢莊的主人陳逸卿(茂和洋行、新旗昌洋行和利華銀行的買辦,自己有慶余洋貨號、正元錢莊,又在兆康錢莊參股)、兆康錢莊的主人戴嘉寶(德商裕興洋行的買辦)、謙余錢莊的主人陸達生。此三人聯合,先後發出莊票600萬兩,其中有359張遠期莊票放在外資銀行,總價值約140萬兩。陳逸卿、戴嘉寶還從花旗銀行、華比銀行和怡和洋行借得100萬兩,存放於三家錢莊。他們又從素有往來的森源、元豐、會大、協豐、晉大等錢莊調劑頭寸,森源是一家小錢莊,陳逸卿調走20880兩莊票,元豐被陳調走11萬餘兩莊票。[2][4]

股市崩潰及政府救市失敗

編輯

1910年中,美國對橡膠實行了限制消費的政策。6月國際市場上橡膠價格持續下跌,到7月底便降到九先令三便士,隨後更猛跌到六先令。[2]橡膠價格下跌帶動全球橡膠公司的股價下跌。1910年7月21日,正元、兆康、謙餘3家錢莊倒閉(3家共損失500餘萬兩),而與這3家錢莊關係密切的森源、元豐、會豐、協豐、晉大5家錢莊也在隨後倒閉。[1]

此時袁世凱親信,上海道台蔡乃煌和上海商務總會會長周金箴,乘專車趕到寧波面見兩江總督張人駿、江蘇巡撫程德全報告。張人駿轉奏朝廷,北京方面於7月27日批准向外國銀行緊急借款。[4]8月4日,蔡乃煌與9家外國銀行簽訂「維持上海市面借款合同」,借款350萬兩白銀,其中滙豐80萬兩、麥加利50萬兩、德華50萬兩、道勝40萬兩、正金30萬兩,東方匯理30萬兩、花旗30萬兩、荷蘭25萬兩、華比15萬兩。同時蔡乃煌撥出上海官銀300萬兩(其中有屬於國庫性質的上海海關的稅款「滬關庫款」),存放於源豐潤和義善源及分屬莊號,上海市面暫時趨於平靜。[4]

9月份,清政府要從「滬關庫款」取出190萬兩償還庚子賠款。蔡乃煌鑑於這筆錢已經用作救市且上海金融市場尚未穩定,請求朝廷從大清銀行里撥付200萬兩墊付。按照奏摺的性質,蔡乃煌的奏摺交度支部處理。度支部侍郎(副部長)陳邦瑞與蔡乃煌素有嫌隙,指使江蘇巡撫(當時上海歸江蘇管轄)參奏蔡乃煌,說他妄稱市面恐慌,恫嚇政府,不顧朝廷顏面,拖付「庚款」。清廷立即將蔡乃煌革職,蔡乃煌再次致電軍機處,要求寬限時日,再次申明萬不可從源豐潤等錢莊急提「滬關庫款」。源豐潤和義善源之所以稱雄全國,是因為它們不依靠外國銀行的拆款,它們獲得了上海道官銀的支持,上海官銀約有十分之六存於源豐潤系,十分之四存於義善源系。軍機處依然視為恫嚇,嚴加申斥之外,限令他兩個月交割完畢。蔡乃煌羞憤交加,只得向源豐潤和義善源催要官款,一舉提款200多萬兩。[4]

蔡乃煌的提款,加上10月7日外國銀行突然宣布拒收21家上海錢莊的莊票,使得源豐潤倒閉,牽連6家大型銀號倒閉。外國銀行見狀開始停止拆款並追回欠款,風潮初起時,外國銀行對上海莊號的拆款尚有1000萬兩左右,源豐潤倒閉前還有640萬兩。至12月初,拆款降至60萬兩左右。源豐潤倒台之後,度支部電令大清銀行緊急調運100萬兩白銀至上海。12月11日,由兩江總督張人駿出面,向滙豐、東方匯理和德華三家銀行借款300萬兩,年息7厘,期限6年,以江蘇鹽厘擔保。

至1910年春節前,又有30餘家錢莊倒閉。3月21日義善源宣布倒閉。義善源的大股東李經楚李鴻章的侄子,時任郵傳部右侍郎、交通銀行總理(幫理是袁世凱的親信梁士詒)。前面蔡乃煌提款時,他以產業為抵押,從交通銀行借款287萬兩,並從全國各地分號緊急抽調資金,彌補移交官款後的虧空,暫時保住了義善源。1911年初,盛宣懷就任郵傳部尚書,為打擊袁世凱安插在交通銀行的梁士詒系的勢力,他開始核查交通銀行的帳目。李經楚只好歸還義善源從交通銀行中拆借的款項,導致上海義善源總號帳面上只剩現銀7000兩。3月20日,義善源總號經理丁維藩試圖利用手中掌握的各企業的股票,向新任的上海道台劉燕冀借款10萬兩未遂。次日義善源倒閉,負債1400萬兩。

源豐潤、義善源分號遍布全國,它們的倒閉致使營口、北京、廣州、重慶等城市陷入一片恐慌。[1][4]

事後影響

編輯

上海

編輯

1910年初上海共有91家錢莊,受橡皮股票風潮影響倒閉歇業的達到48家,占總數的53%,虧欠款總額1933萬兩。[5]

風潮過後,上海的上市橡膠公司大多正常營業,但名譽掃地。他們大多召開股東會希望恢復股東信心,但1912年後大多橡膠公司股票跌至票面以下。[1]

江浙地區

編輯

南京、鎮江、揚州、蘇州、杭州、寧波等六大經濟重鎮倒閉了18家著名錢莊和票號,受它們的牽連,除蘇州外,上述五大城市的民族資本金融機構全部倒閉。[4]

天津

編輯

1910年7月天津的春華泰銀號首先倒閉。10月上海源豐潤天津分號及聯號新泰也即時倒閉,負債100多萬兩。在竹竿巷開設的萬慶成洋布莊老闆曾借給上海商人73萬兩,當上海發生金融危機後,萬慶成洋布莊大小鋪面連倒閉。

1911年3月,上海義善源銀號倒閉,天津分號受牽連而倒閉,計欠款60萬兩。裕源長銀號受牽連倒閉,義德厚錢莊、永盛錢鋪、春興錢鋪等均因銀根緊迫而歇業。10月辛亥武昌起義爆發,引起全國各大商埠市面恐慌。如大慶元銀號因上海總號牽連倒閉,富商王錫英所開益興恆、益源恆銀號也因此而倒閉,經收海關稅款三十年之久的裕豐官銀號也未倖免,甚至連洋商銀行華帳房也遭此厄運,麥加利銀行買辦徐誠的帳房,因津埠停市,帳房現銀短缺而倒閉。[6]

市場整體局面

編輯

國際橡膠價格自此事件後一直下跌至5先令以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更使得商品滯銷,運輸渠道不暢,進一步推低原材料價格。橡膠的價格直到1922年底到1923年初才恢復過來並牽動一次橡皮股票投資熱潮。而再下一次的熱潮,則要到1937年上海孤島時期[1]

對清政府政權的影響

編輯

全國的金融危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清政府的收入。迫於經濟壓力清政府收回原本商辦的鐵路,引發保路運動,清政府從湖北派兵鎮壓,導致辛亥革命的爆發。[4]

延伸閱讀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一个世纪前上海“橡皮股票风潮”始末. 文匯報. [2011-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7) –透過新華網. 
  2. ^ 2.0 2.1 2.2 2.3 清代兰格志股票与橡皮风潮. 中國股票博物館.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8). 
  3. ^ Zhaojin Ji. A History of Modern Shanghai Banking: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China's Finance Capitalism. M.E. Sharpe. 2003年: 93. ISBN 978-0-7656-1003-4.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1910年橡胶股票风潮:摧毁新政成果 促清朝灭亡. 鳳凰網. [2011-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23). 
  5. ^ 清末的“橡皮风潮”:金融危机持续数年. 華夏經緯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7). 
  6. ^ 清末钱庄多倒闭. 北方網. [2011-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7).